1928年,26岁的沈从文被聘为大学教授,他第一次上课时,在台上站了10分钟,紧张的一句话也讲不出来。他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学生看了哄堂大笑。北大校长胡适听闻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哄他,就是成功。 沈从文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他的作品以自然的美与人性的悲悯交织闻名,而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更为其文学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深度与灵魂。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这片大山环绕的土地,给了他一生的创作养分。他的祖父曾是镇筸的青年军官,家族显赫的背景在他幼年的记忆中投下了浓重的历史影子。 但是,家道的中落与清末的动荡不安,使他过早接触到社会的血腥与残酷。 童年时期的沈从文既聪颖又调皮,从不安于私塾的规矩生活,总是逃学去河边玩水、街头闲逛,甚至去城墙上观看行刑场景。 这些经历让他早早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与世态的炎凉,这种残酷与荒诞的现实,成为他日后文学作品中悲悯情怀的重要源头。 15岁时,沈从文为了生计,加入了湘西靖国联军。军旅生活并非只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而是夹杂着剿匪、杀戮和内部派系纷争的复杂局面。 在这段时间里,他目睹了太多无辜生命的消逝,也经历了个人对美与暴力的矛盾感受。 沈从文在军中因字写得好,被提拔为文书,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书籍,学习知识,并与学识渊博的人交流。 这些积累不仅帮助他在战乱中找到一片精神栖息地,也为他的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 后来,沈从文怀揣着改变命运的理想,独自来到北京,开启了漂泊不定的北漂生涯。 但是,现实的残酷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不仅没能考上大学,还因生活拮据不得不靠旁听和自学维持学业。 沈从文在困境中抓住了写作这一救命稻草。他开始向报刊投稿,以文学抒发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在文坛前辈如郁达夫的帮助下,沈从文逐渐在文坛站稳脚跟,他的作品以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获得了读者的喜爱。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以湘西为背景,描绘了淳朴的民风与自然的诗意。他的代表作《边城》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充满人性光辉的叙述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 作品中的湘西风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在创作的同时,沈从文也投身于教育事业,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为中国文学和文化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1928年秋天的一天,沈从文以大学教师的身份,走进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舞台。当他站上讲台的那一刻,面对下面黑压压的学生,他的心里难免有些忐忑。 沈从文虽然已小有名气,但毕竟是第一次讲课,他生怕自己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果不其然,站在讲台上的沈从文,脑子里一片空白,嘴张了好几次,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台下原本还有些吵闹声的教室,慢慢安静下来,许多学生睁大了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不善言辞的年轻教师。 眼看沉默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沈从文灵机一动,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行字:"在等我五分钟"。 学生们看到这行字,都忍俊不禁,教室里响起了轻轻的笑声。沈从文也被这笑声感染,绷紧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些。 五分钟很快过去,沈从文深吸一口气,开始用略显生涩的语调讲课。他原本准备了一个小时的内容,此刻却在十几分钟内就匆匆讲完,又陷入了尴尬的沉默。这时,他再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怕了!" 出乎沈从文意料的是,学生们看到这句话,非但没有嘲笑他,反而报以善意的掌声。那掌声似乎在说:没关系,老师,我们理解你,支持你。沈从文的心头一暖,紧张感渐渐消失,讲课也渐入佳境。 事后,这件事传到了北大校长胡适的耳朵里。胡适听后不仅没有责怪沈从文,反而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哄他,就是成功。"胡适的这番话,更坚定了沈从文从教的信心。 细细品味沈从文的讲课,可以发现它和他的写作有许多相似之处。他的文章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他的讲课也是直率坦诚,虽然有些青涩,却打动人心。正是凭着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他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也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从文的讲课愈发熟练、生动,同时也免不了偶尔出点小差错,引得学生们一阵笑声。但沈从文并不在意,反而常常和学生一起笑对自己的疏漏。课堂上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氛围,师生互动频繁而融洽,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位可亲可敬的沈老师。 晚年的沈从文逐渐受到国际文坛的关注,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获得了海外的高度评价。1980年,他应邀赴美访问,在十五所大学做了二十三场演讲,受到了热烈欢迎。然而,国内的学术界对他的重新评价却来得更晚一些。 1982年,沈从文终于带着妻子张兆和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凤凰。故土的山水与记忆中的沱江,仿佛将他带回了那个未曾改变的湘西。他把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力量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学的整理工作中,直至1988年5月与世长辞。
1928年,26岁的沈从文被聘为大学教授,他第一次上课时,在台上站了10分钟,紧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28 23:33:18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