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夏天,熊庆来资助学生刘光出国留学,寄钱时家里却凑不够100块。他让妻把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29 23:33:29

1923年夏天,熊庆来资助学生刘光出国留学,寄钱时家里却凑不够100块。他让妻把自己的皮袍当了。妻子反问“那怎么行?你身体不好,当了以后就买不起了。” 熊庆来这位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他不仅是“熊氏无穷级”理论的开创者,更是无数数学人才的培育者,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为中国科学教育开辟了一条光辉之路。 熊庆来出生在云南弥勒县的息宰村。在乡村的早期教育中,他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父亲重视教育,支持他就读于新式学堂。在昆明成德中学的学习中,熊庆来接受了系统的数理知识和法语启蒙,初步奠定了他未来走向科学殿堂的基础。 1909年,熊庆来以优异成绩获得留学比利时的机会。他在比利时学习了两年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得不辗转到法国继续学业。在圣路易中学的基础上,他先后进入法国的格诺布大学、巴黎大学、马赛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攻读高等数学和天文学等课程。期间,他以法文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无穷极之函数问题》得到法国数学界的高度评价。这些研究不仅体现了他对数学奥秘的独到见解,也为他后来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国际声誉。 随后,熊庆来取得理学硕士学位,随即返回中国。在云南,他计划创办一所大学,报效家乡。然而,当地的政局动荡使这一计划搁浅,他只能转而在云南甲种工业学校和路政学校任教。这段时间,他为云南的青年传授近代科学知识,开启了数学教育的实践。 熊庆来受聘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创办了算学系。在东南大学的讲坛上,他将现代数学引入中国,编写的教材成为国内数学教育的重要参考。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一批未来的科学栋梁,为中国数学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3年那个炎热的夏天。那一年,刘光正准备出国深造,然而家境贫寒的刘光却囊中羞涩。得知这一情况后,时任东南大学教授的熊庆来二话不说,决定资助这个才华横溢的学生。 然而,当熊庆来准备汇款时,却发现家中窘迫,连100块都凑不齐。他灵机一动,对妻子说:"不如把我那件皮袍典当了,换些钱寄给刘光吧。"妻子闻言大惊,连连摆手:"那怎么行?你身体一向不好,皮袍卖了,寒冬腊月的,受了风寒怎么办?再说,皮袍典当了,咱们哪有闲钱再赎回来啊。" 熊庆来微微一笑,语重心长地说:"你我皆是贫寒出身,最懂寒门学子求学不易。刘光这样的少年,满腹经纶,奈何家境所限,若半途而废,怎对得起他的才华?君不见,他们才是国家的未来,今我虽贫,尚有一技之长傍身,卖了皮袍,还不至于饿死。再说,学生求学,哪有什么岁月静好?皆是有人替他们负重前行啊。"妻子被他的话打动,眼眶泛红,终是点了点头。 就这样,熊庆来典当了皮袍,又向亲友借款,总算筹足了100块钱,寄给了刘光。刘光收到汇款,喜出望外,他知道,是恩师的无私资助,让他得以圆留学梦。 多年后,当刘光知晓皮袍典当一事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恩师为我典当皮袍,倾囊相助,师恩似海,无以为报啊!" 1937年,抗战烽火骤起。熊庆来临危受命,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他身先士卒,带领师生员工,在异乡艰难办学。面对经费拮据、师资匮乏等重重困难,熊庆来想方设法,四处奔走,努力延揽各路人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领导下,云南大学渐渐成为国内知名高校。然而,命运无常,熊庆来奉派出访法国,就在他离校不久,云大便遭当局解散,熊庆来也被解除校长职务。噩耗传来,他心急如焚,却无能为力,只能滞留异国他乡。 即便身处万里之外,熊庆来仍时刻牵挂着祖国的前途。即使后来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他也未曾停下求学的脚步。他顽强地用左手写字,坚持著书立说;他废寝忘食地自学俄语,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为中国数学事业奋斗不息。 如今,熊庆来虽已长眠,但他的家乡弥勒县有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中学——庆来中学,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位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而他一手培育的数学英才,如华罗庚、杨乐等,已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中流砥柱,续写着恩师的遗志。熊庆来的高风亮节、无私奉献,将永远激励后人砥砺前行,为中国教育事业孜孜以求。 熊庆来的一生贯穿了求学、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他在中国现代数学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其思想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还体现于对教育的无私奉献。从南京到清华,再到云南,他的足迹覆盖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多个领域。 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将中国带入世界数学舞台;作为一位教育家,他用知识点亮了无数年轻人的人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书写了不朽的篇章。他的名字和贡献,已成为中国科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0 阅读:67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