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南阳市 春秋时楚文王在此置宛邑,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52年置宛县。因南阳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山南水北谓之阳,公元前272年首置南阳郡。1994年,设立地级南阳市。 1宛城区 宛城区古称宛邑,宛县,宛州。1994年设立宛城区。 2卧龙区 因卧龙岗景区纵贯辖区,故名。卧龙区为原南阳县的辖区。是南阳市的中心城区。 3邓州市 邓州市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夏朝时此地就封有邓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国,结束了它1274年的历史。 楚国因此地富沃,在此置“穰”地,后属韩,置穰邑。归秦后,邓州区域置三县:邓县,穰县,山都县。隋时置邓州。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1988年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 邓州市是花洲书院的所在地,是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的地方,是河南省的人口大县。 4南召县 古属申县,秦置雉县,南召属之。明朝时,因其境的东北隅有南召店,是宛洛官道上商贾的重要休息驿站,故名南召县。 5方城县 东周时,楚国扩张到此地,建城筑防。秦统一后,置阳城县。西汉改堵阳县,南北朝宋时改赭阳县。后改裕州,1913年,改方城县,沿用至今。 战国时,楚国为了抵御秦国的进攻,在方城县修筑了楚长城,因长城的垛口四四方方,故名方城口。长城所在之山也被称为方城山。后来以山为名,称方城县。 6唐河县 春秋时为唐国所在地。汉置湖阳县,后改唐县,唐州。民国时复置唐县,后因与河北省唐县重名,更名为沘源县。1923年改唐河县,沿用至今。因唐河流经而名。 7新野县 据说南阳盆地原来有一个巨型湖泊,后来由于风沙和流水淤积,只剩下了湖底的积水。到了战国时期,湖底的水干了,形成了新的平原,西汉时置县,取名新野。 8桐柏县 西汉首置平氏县和复阳县,隋置桐柏县(因其位于桐柏山麓,以山为名)和平氏县。北宋时,废平氏县。其后桐柏县之置多有反复,及明初,桐柏县重置,沿用至今。 9社旗县 相传刘秀起兵时在此地一家酒店赊了一面旗帜,以之为导,统一天下。此地慢慢形成了一个大镇:赊旗镇。1965年设立社旗县(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社旗县的县治在赊店镇,赊店镇就是原来的赊旗店镇,它在乾隆,嘉庆时期极尽繁华,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10西峡县 原为内乡县的一部分,1948年划内乡县的一部分设立西峡县,因县治位于西峡口,故名西峡县。 11:内乡县 秦置郦县,西魏时改为中乡县,隋朝时为避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的讳,改为内乡县,沿用至今。 12:镇平县 古称涅阳。金朝末年,国势日蹙,更其名为镇平,寓镇压叛乱,国家太平之意。 13淅川县 淅水纵贯全境,且有大片冲积平原,故名淅川。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的起点,是楚文化的始发地和源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南阳市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南阳市 春秋时楚文王在此置宛邑,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
丁仪聊趣事社会
2025-01-31 21:51:16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