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刘亚楼病危,周总理坦言:我不会再去看他了,总理为何这么说? 1964年8月,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跟随副总理李先念赴罗马尼亚进行出访。在出访期间,他的身体突然出现了异常,频繁腹泻和腹胀的症状开始困扰着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 回国后的刘亚楼并未将这些症状放在心上,依然坚持着日常的工作节奏。在妻子翟云英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勉强同意去医院做检查。 医生的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刘亚楼的肝脏比正常人大了整整四指,并且已经硬化得像石头一样。主治医生当即要求他立即住院进行深入治疗,不容耽搁。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得知后立即做出了重要批示。他要求相关部门必须确保刘亚楼得到最好的医疗照顾,如果国内没有特效药,即使花大价钱也要从国外购买。 按照周总理的安排,刘亚楼被送往上海的医院接受治疗。然而即便是在病情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 在病房里,刘亚楼依然坚持会见各方来访者,继续研究和部署空军工作。医生的劝阻似乎对他毫无作用,他甚至还亲自前往广州参加为期一天的会议。 病床上的刘亚楼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他仍在口述空军条令,为空军的建设和发展操劳。他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表达了一个特殊的愿望:希望在自己离世后,能够为他烧一本已经出版的条令教材。 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特别叮嘱医护人员,不要把他的病情实况告诉其他同志。他担心大家为他的病情分心,影响到手头的工作。 1965年4月25日,上海医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周恩来副主席代表毛主席和党中央,专程从北京赶来探望刘亚楼将军。 当得知周总理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刘亚楼坚持要自己洗漱整理。尽管医护人员再三劝阻,他仍执意要走出病房迎接。 "总理这么忙,还来看我。"刘亚楼的声音虽然虚弱,但语气中依然透着军人的坚毅。周恩来一边握着他的手,一边关切地问道:"亚楼你怎么能下楼来呀?" 在病房里,周恩来转达了毛主席对刘亚楼的关怀。他告诉刘亚楼,毛主席每天都要看他的病情报告,特别叮嘱他要听从医嘱,安心养病。 面对周总理的关心,刘亚楼反而安慰起对方来。他提起了当年周总理在长征途中生病却最终康复的往事,表示在现在这么好的医疗条件下,自己的病一定能治好。 但实际上,刘亚楼对自己的病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就在周总理来访的前几天,他就已经向医护人员暗示过自己的病情。 周恩来与刘亚楼交谈了一会儿后准备离开。刘亚楼再次强撑着病体,坚持要送周总理到医院门口。 望着刘亚楼蹒跚的背影,周恩来深受触动。离开医院后,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不会再去医院看刘亚楼了,他病成这样还坚持送我,我不忍心啊!" 1965年5月7日,在周恩来探望后的半个月,刘亚楼永远地离开了。从出现病症到离世,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 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感到无比痛心。一位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将军,就这样在55岁的年纪离开了人世。 1949年7月10日,是中国空军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毛主席向周恩来提出了建立人民空军的构想,两人一致推选刘亚楼担任这一重任。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建立一支现代化空军谈何容易。刘亚楼虽然在苏联学习过,但专业是陆军,对空军并不熟悉。 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刘亚楼提出了以十四兵团机关和军委航空局人员为基础组建空军机关的方案,获得了军委的批准。 但光有人员还不够,更关键的是缺乏飞机和技术装备。刘亚楼提出向苏联寻求帮助的建议,在获得批准后立即动身前往莫斯科。 在苏联期间,刘亚楼珍惜每一分钟。他不仅参与谈判,还实地考察了苏联的空军设施,包括司令部、航校、工程学院和飞机制造厂。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1949年10月5日,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建立6所航校,并出售四百多架飞机。这些支持为中国空军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刘亚楼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组建工作中。短短两个月时间,6所航校就开始招生,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 1950年6月,第一支人民航空兵部队在南京正式成立。这支部队不久后就在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为新生的中国空军提供了检验实力的机会。刘亚楼坐镇沈阳,亲自指导部队训练和作战。 在他的指挥下,中国空军创造了骄人的战绩。仅仅用了13天完成战前准备,就与美军展开了空战,并在一周内击落击伤美机9架,自身毫发无损。 这样的战绩让美国空军将领震惊不已。他们没想到中国空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刘亚楼仍在为空军事业操劳。他改写了歌剧《江姐》中"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歌词,改为"春蚕到死丝不断",以此表达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在病床上口述空军条令,为空军的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1965年5月7日,这位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的将军,带着对空军事业的牵挂离开人世。
65年刘亚楼病危,周总理坦言:我不会再去看他了,总理为何这么说? 1964年8月
文山聊武器
2025-02-06 18:50:5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