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生前只见过贺龙一次,但在见完面后,蒋介石却在浑身冒冷汗。他一下瘫坐在椅子上说道:“这个人实在是太可怕了,我再也不想见他了。 1921年,贺龙接触到了有关共产党的思想,尽管当时他并未真正与共产党人深入接触。他从他人口中听闻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理念,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对新思想的渴望,使得他在之后的日子里,与国民党内部的许多人形成了不同的态度。 尤其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贺龙主动接纳了不少共产党员加入自己的部队,他并没有像其他国民党将领那样对共产党员怀有敌意,而是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任与支持。 在这段时间里,贺龙与周逸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周逸群是当时活跃的共产党人之一,这种深厚的友谊使得贺龙在日后做出一些决定时更加坚定。他接纳共产党员的行为,无疑也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不满。 汪精卫是当时国民党内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贺龙军队中的共产党人数量感到不安,认为这种情况可能影响到他自身的政治利益。因此,汪精卫指派了唐生智前来与贺龙接触,劝说他加入国民党。然而,贺龙对于这种提议并不感兴趣,他明确拒绝了唐生智的游说。 唐生智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采取了更加激烈的手段来制约贺龙。他从军饷上做文章,专门下令将与共产党有联系的部队的军饷和军械供应严加限制。贺龙的部队因此拖欠了长达六个月的军饷,这种做法无疑让贺龙对国民党的不满情绪更加深厚。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意识到贺龙在军中拥有的威望和能力,开始对他进行拉拢。蒋介石派出了自己的秘书长李仲公,带着大量的钱财前来游说贺龙,试图说服他加入自己阵营。贺龙依旧不为所动,甚至在蒋介石派人以各种方式接触之后,他依然坚定拒绝。 蒋介石不甘心放弃,甚至通过收买贺龙的参谋长陈图南,试图借陈图南的关系来影响贺龙。然而,陈图南并未能成功,反而在背地里鼓动部队中的一些人对贺龙提出挑战,指责军饷问题。 贺龙对于这一切并未手软,他及时发现了这一阴谋,并通过周逸群报告给中共中央,最终处理掉了这些不安定因素。 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贺龙的部队更加团结,成为了共产党能够依赖的力量。在1927年,国民政府背叛了原本的革命理念,开始大肆清洗共产党人。 许多北伐军的将领选择投靠了蒋介石,而贺龙依旧坚定地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随后的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贺龙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共产党能够依赖的骨干力量。 尽管蒋介石多次尝试拉拢贺龙,两人直到1938年才有了第一次正式的见面,贺龙已经是共产党的著名将领。 随着战局的变化,国共双方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贺龙与朱德、彭德怀等人一同前往洛阳,参加蒋介石主持的军事会议。此时,蒋介石的军事地位远不及贺龙,后者早在北伐时期便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将领。而蒋介石则是在经历了无数的政治斗争后,才逐渐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在洛阳,贺龙的名声依旧显赫,许多国民党将领曾与他有过合作或交情,他们纷纷前来拜访贺龙,意图拉拢他,然而,作为共产党的代表,贺龙对这些访问保持着谨慎和克制,通常以礼貌回应,便草草结束了对话。 然而,蒋介石似乎有不同的打算。他主动邀请贺龙进行单独会面。当贺龙抵达会客厅时,蒋介石已经在那里等候。这样的待遇,只有蒋介石在与外国使节会谈时才会给予。 两人交换了几句寒暄后,蒋介石突然提起了一个话题,直指贺龙当年参与南昌暴动的决定,问他为何放弃了原有的军长职务,转而投身共产党。 面对蒋介石的质问,贺龙淡然一笑,冷静回应:“我与委员长政见不同。”这一回答让蒋介石愣住了,他没有再继续追问,反而端起茶杯,显得有些沉默。 两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为了打破尴尬的气氛,蒋介石随便问了一句:“你家里可好?”这话一出口,贺龙的眼神变得犀利而冰冷,他低沉地回应:“我家房子被烧了,家里的人都被杀光了。80多口人,剩下我一个拿枪的。” 这一句话揭开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历史事实。蒋介石曾下令围剿苏区,命令部队进行残酷的屠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贺龙的家人便死于这场无情的杀戮之中。蒋介石闻言沉默不语,不知如何作答。尽管他努力保持冷静,但眼神中的不安和恐惧已无法掩饰。 会议很快结束,蒋介石匆忙向贺龙告辞,尽量避免进一步的接触。据传,在贺龙离开后,蒋介石长舒了一口气,面露忧虑,表示以后再也不愿与贺龙见面。此后,蒋介石确实再未安排过与贺龙的会面,尽管有人提出过安排两人见面的建议,蒋介石始终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 参考资料:刘伍著. 《贺龙传奇》 1981
蒋介石生前只见过贺龙一次,但在见完面后,蒋介石却在浑身冒冷汗。他一下瘫坐在椅子上
文山聊武器
2025-02-06 18:51:00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