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在这三国鼎立的时期,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决定率军北伐。
北伐之初,诸葛亮一路势如破竹,但街亭一战,因用人失误,马谡失守街亭,导致蜀军大败。司马懿趁机率军直逼西城,此时西城空虚,诸葛亮身边无兵可调。
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使出了空城计。他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抚琴,身边只有两个小童相伴。司马懿见状,心生疑惑,不敢贸然进攻。 其实,司马懿退兵的原因并不只是诸葛亮的抚琴和神态,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了城楼上的两个小童。这两个小童面对司马懿的大军,神情自若,没有丝毫的慌乱。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善于用计,如果城中真的无兵,那么诸葛亮可以保持镇定,但这两个小童却不一定能如此从容。司马懿通过观察小童的神态,断定城中必有埋伏,于是果断选择了撤退。
这场空城计,看似是诸葛亮的妙计,实则也是司马懿的聪明之处。因为如果司马懿真的攻占了西城,那么他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可能会被曹魏朝廷卸磨杀驴。所以,司马懿退兵,既保全了自己,也给了诸葛亮一个喘息的机会。
事后,诸葛亮感叹:“司马懿真乃知音也!”这句话也透露出,诸葛亮其实早已看透司马懿的心思,这场空城计,其实是他们二人之间的一场心理博弈,最终达到了一种“共赢”的局面。
空城计的背后,不仅仅是诸葛亮的智谋,还有司马懿的深思熟虑和两人的默契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