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李振翩回国访问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遇到了老友魏曦,魏曦当时是某医学研

安琪小世界 2025-02-10 12:13:23

1973年,李振翩回国访问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遇到了老友魏曦,魏曦当时是某医学研究所的所长。魏曦见到李振翩后,把他拉到一旁,对他说了一件事。 李振翩是一位才智卓越的细菌学家与病毒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学术成就与跨国合作,既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球医学界的重要人物。作为一名美籍华人,李振翩的学术旅程与人生经历跨越了两个文化和两个国家,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不仅推动了病毒学和细菌学的发展,也为中美两国的医学合作架起了桥梁。 李振翩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万宝镇石埠村。自小生长在中国的乡村,他便表现出了非凡的学术天赋和求知欲。1921年,他从湖南医药学院毕业,这所学校后来改名为长沙仁术护校,成为中国医学界的摇篮之一。李振翩的求学道路并不平凡,然而这座充满学术氛围的校园培养了他坚实的基础,奠定了他今后在医学领域的成就。毕业后,李振翩并没有止步于国内的医学教育,而是选择远赴美国,进一步深造。 1929年,李振翩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发明并制造出了病毒疫苗的方法。这项创新不仅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轰动,也为未来的疾病预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洛克菲勒研究所是世界知名的医学研究机构,这里的学术氛围、研究条件,以及对创新的支持,使得李振翩得以发挥自己的才华。在这段时间里,李振翩与多位世界顶尖的医学专家建立了联系,积累了大量的前沿研究经验。 回到中国后,李振翩以其卓越的学术能力迅速崭露头角。1931年,他被任命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多所院校的病毒学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李振翩始终致力于病毒学的研究,并不断推动相关理论的突破。抗日战争期间,李振翩的科研成果不仅为战时的防疫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使得他获得了国民政府授予的中将军衔。这一荣誉既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认可,也是对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所作出贡献的褒奖。 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李振翩选择了定居美国,并正式加入了美国国籍。然而,这并没有使他与中国的联系断裂,反而是他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经验带到了美国,推动了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美国,李振翩继续投身于病毒学研究,特别是在小儿麻痹症病毒疫苗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一研究不仅为世界范围内的疫苗接种事业提供了基础,也为人类防治传染病提供了新的武器。 李振翩在癌症研究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癌症一直是全球医学研究的难题,而李振翩的创新性研究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他的研究成果在医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除了学术上的成就,李振翩还积极推动中美两国之间的医学合作与文化交流。作为美中医学科学中心的创建者,他为中美两国的学术界架起了重要的桥梁。通过这一平台,李振翩促进了中国与美国在医学科研、教育和临床实践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在美国华人社群中,李振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担任华盛顿华人协会的第一届会长,为促进华人社区与美国社会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振翩与毛泽东的关系,尤其值得一提。他不仅是毛泽东的挚友,还因其在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李振翩的科研成就为中国医学界树立了标杆,而他在医学研究中的精神与执着,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医学领域的发展轨迹,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一九七三年的夏天,李振翩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那天,他正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参观,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向他快步走来。定睛一看,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魏曦。两人相见,免不了一番寒暄。 魏曦如今已是医学研究所的所长,但见到老友时的热情丝毫未减。他拉着李振翩的手,将他带到走廊的僻静处,迫不及待地要说一件往事。 原来在一九七二年的冬天,中国派出了第一个医学代表团访问美国,林巧稚担任副团长。当时,林巧稚专程去见了李振翩的夫人汤汉志,带去了毛主席的口信,盼望他们夫妇能回国看看。 这份邀请让远在异国的李振翩夫妇倍感温暖。一九七三年六月,他们终于找到机会,跟随一个医学团体踏上了归国之路。重返故土的喜悦还未平息,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毛主席专门安排在六月二十九日接见了他们夫妇。 那天的见面格外特别。毛主席开口便提起了一件往事,那是李振翩一九四六年在南京时给他写的一封信。令人意外的是,这封信毛主席一直记在心里,只因不知李振翩的去向,才未能回复。这番话,道出了多年的牵挂。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重逢显得格外珍贵。它不仅是个人情谊的见证,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诠释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系。这些点点滴滴的往事,如今回想起来,依然温暖人心。

0 阅读:61
安琪小世界

安琪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