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我八路军在行军中,老是被敌人发现。司令员觉得奇怪,派人去查。经查,1

文史记叙录 2025-02-10 17:30:04

1942年,我八路军在行军中,老是被敌人发现。司令员觉得奇怪,派人去查。经查,1秘书口袋引起了主任的怀疑。

1942年的华北平原,硝烟弥漫,此刻的日军,集结了约五万兵力,如饿狼般扑向八路军冀中根据地。

首当其冲的便是第10分区,司令员是周彪。他眉头紧锁,现敌众我寡,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突然一声令下:撤!

时间紧迫,部队连夜转移,在周彪的带领下,全军钻入白洋淀纵横的水网中。

这里芦苇茂密,嫣然是一个天然的屏障,战士们白天隐藏,夜晚出行,时而潜水摸鱼充饥,时而趁着夜色袭扰日军据点。

起初,这法子果然奏效了,日军在空荡荡的包围圈里扑了个空,气得直骂“八路狡猾”。

然而,当一切正如周彪所料,日军快要撤退时,日军这次却一反常态,一连两个月,死死的围在八路军驻地周边。

周彪判断,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直藏下去,不但战士们受不了,要是走漏了风声,那就大事不妙。

经过一番考虑,周彪把方向瞄准了冀中的平原,白天仍然隐秘,白天再小规模的有序撤出。

可是,本以为这样是上上策,不料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情况是,只要战士们经过一地,敌人就像像嗅到血腥的鲨鱼,一次次精准扑向八路军的藏身地。

战士们往往刚经历一夜急行军,疲惫不堪地正要蜷在草窠里准备休息时,日军的子弹便呼啸而至。

几次下来,伤亡惨重,周彪急在心里,但同时又想到:“不对劲!鬼子怎么总能找到我们?”

一次两次是赶巧,可次次都是这样,就不正常了!

此时正是关键时刻,周彪不敢声张,只是叫来了政治部主任方国南,一起讨论此事。

方国南认为司令员说的对,这样确实很反常,可部队日日转移,调查一时寸步难行。

直到某日渡河,队伍中一名秘书突然惊呼:“我的包裹落水了!”他慌慌张张折返寻找。

方国南盯着他的背影,下意识的眉头一跳,只是当时也没有多想,继续赶路。

等到大家在一片密林中安顿下来时,方国南才又想起司令员说过的事情,于是便找到那位秘书,问问他包裹的情况。

再秘书的陈述中,方国南感觉越来越不对劲,从小在河边长大的他,怎么会落水呢?

原来,秘书在经过一条河时,不小心掉了进去,因不识水性,所以当时只顾着爬上岸了,没多管包裹。直到过了一会才发现,里边有件重要的文件,这才去取,所有才有了那声惊呼。

“不识水性?”,方国南的疑心更大了,那条河还不到一人深,会淹死在河边长大的?

疑窦丛生,但方国南并未就此断定,只是在暗中派战士盯梢。

一连几天,盯梢的人果然发现端倪,他发现秘书总贴着队伍右侧走,右手死死捂着口袋。

更蹊跷的是,他途经之处,总有零星的高粱米散落在地。“莫非……”方国南猛然惊醒,连夜带人搜查秘书的口袋。

果然!秘书的右侧衣袋破了个洞,里面还留着粘着泥土的米粒。

秘书被捕,被押到审讯室内,在一番审讯下,秘书脸色惨白,终于绷不住了:“是……是我撒的,给他们引路,他们就保我全家”

因为他的通风报信,牺牲了多少战友,他必死。只是,更惊人的是,部队中竟不止他一个叛徒。

在他的供词中,军中一共有四个,分别是话剧员、警卫员、部长妻子,他们利用自己便利,探取我军情报。

周彪听闻,怒极反笑:“好个一群‘自己人’!”

次日黎明,一片荒郊处,四声枪响刺破晨雾,仿佛是在对撤退途中牺牲同志的告慰。

奸人已除,10分区如断尾求生,在周彪的部署下,10分区终于摆脱日军追杀,穿越了日军的封锁线。

此一役,牺牲的战士再也回不了家,但活下来的人,更有信心,奔向胜利的明天。 多年后,方国南回忆此事仍心有余悸:“一兜高粱米,差点葬送整个分区。人心若生了蛀虫,比敌人的大炮更可怕。”

而那位被处决的秘书,至死未闭上眼——他的衣袋里,还藏着一封未寄出的家书,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娘,等仗打完,我回家种高粱……”

历史的尘埃里,忠诚与背叛交织,如同那年的高粱,红得刺眼,也红得悲壮。

0 阅读:90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