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运城市 1356年,元朝盐运使那海德俊在此筑城

丁仪聊趣事社会 2025-02-10 18:53:53

山西运城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运城市 1356年,元朝盐运使那海德俊在此筑城,取名凤凰城。因盐运司驻扎于此,故又名运司城,简称运城。运城因盐驰名,又称“盐运之城”。 运城盐湖是全球三大盐湖之一,是关羽的故乡,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盐湖区 因盐湖而得名,2000年设立盐湖区。 夏,商时称安邑,秦置河东郡。三国时设安邑县,1958年成立运城县,1983年升为县级运城市,2000年升为地级市。 盐湖区有解州关帝庙,中国死海“盐湖”等名胜。 2永济市 明成化年间,知州徐鹏在此修“永济渠”,惠及四方。因而得名。 曾为帝尧之都,称蒲坂,秦置蒲坂县,清初,置永济县。1961年,合并虞乡县,1994年设立县级永济市。 永济有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是柳宗元的故乡,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3:河津市 因其处于“河之要津”,故名河津。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津是渡口的意思,河津指的是黄河上重要的渡口。 有皮氏(与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齐名)发明了鞣皮制衣的方法,故称皮地。秦署皮氏县。北魏时,魏武帝更名为龙门县(因境内有龙门山),宋宣和年间,改河津县。1994年撤县设河津市。 河津市是中国最大的铝业生产基地,是汾河注入黄河的地方。 4:临猗县 1954年,并临晋,猗氏二县为一县,各取一字,名临猗县。 汉初置猗氏县;唐中叶,改桑泉县为临晋县。是时二县俱属河中府,1954年合并后,先属晋南专区,2001年属运城市管辖。 临猗是文化大县,隋唐双塔,猗顿古墓,战国东马坑俱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平陆县 公元741年,唐陕郡太守李齐物开山门,以方便灌溉和漕运,得古代宝剑一把,其刃上有篆书“平陆"二字,因改县名为平陆。平陆属山区,取名平陆也表达了人们对好的土地条件的渴望。 古属虞地,周封虞国。西汉设大阳县(大河之北的土地),唐改大阳为平陆。 高中时学过一篇《为了61个阶级弟兄》的文章,就是发生在平陆的事情。 平陆地处晋,陕,豫的三角地带。是著名的楹联之乡,大天鹅之乡。 6:芮城县 商朝时有芮国,北周时首设芮城县。还有一种说法是芮国国君芮伯万十分贪恋女色,后宫妃嫔众多,被其母厌恶,逐其出宫,芮伯万到魏地建城居之,故名芮城。 商有芮国,周王分封时在此地建魏国,西汉初,设河北县。北周武帝时改名为芮城县,后虽有反复,但元朝复置后,名字基本确定下来。 芮城县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著名的风陵渡就处于芮城县风陵渡镇的黄河边上。 7:垣曲县 以山垣环抱,黄河九曲之意,取名垣曲。 古属亘方,战国属魏。叫“王垣”,西汉置垣县,北宋时改垣曲县,沿用至今。 垣曲县是舜的出生地和早年生活的地方。 8:新绛县 1912年改绛州为新绛县,取咸与维新之意。也为了与绛县做区做,故名。 三国时期,设临汾县。唐升为绛州。民国初降绛州为绛县。 新绛县长期是管辖一方的州府存在,文物保护单位极多,还有全国唯一的钟鼓乐三楼。 9:夏县 因夏朝曾在此建都,故名夏县。 战国时期为安邑,战国时魏国曾建都于此。秦统一后,置安邑县。北魏时改名为夏县。唐改虞州县,1942年,解放区成立夏县人民政府,2001年归运城市管辖。 夏县是中国蚕文化的发源地,是司马光的故乡。 10:万荣县 1954年,万泉县,荣河县合二为一,各取首字,取名万荣县。 汉置汾阴县,唐设万泉县,荣河县,多属蒲州管辖。1954年二县合而为一,设立万荣县。 万荣县为“皇天后土”祭祀的地方,汉武帝在此祭天地7次,《秋风辞》就创作于祭祀途中。 万荣县是著名的苹果之乡,果业之乡。 11:绛县 史称古绛,晋平公称绛为绛县,是县作为区域设置的最早称呼。号称“天下第一县”。 晋献公迁国都于此,称此地为绛,晋景公把国都迁离此处后,把此地称为故绛,秦统一后,置绛县。沿袭两千多年。 绛县是尧文化,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12:闻喜县 西汉武帝时,南巡途经此地,听闻汉军大破南越之兵,更桐乡县为闻喜县。 秦属曲沃,汉武帝时置闻喜县,隋末改桐乡县,唐初复闻喜县。 闻喜县葱花饼是山西三大名吃之一。 13:稷山县 因境内有稷王山而得名。相传后稷在此教农稼穑,死后,葬于南山,因改名为稷王山。隋炀帝时,设稷山县。 北魏在此首设高凉县,隋改稷山县。 稷山县是后稷故里和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1
丁仪聊趣事社会

丁仪聊趣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