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各县区名字的由来 晋中市 因为地处山西中部,山西的简称是晋,故称晋中。 1:榆次区 炎帝八世孙榆罔在此建立榆州国,榆州国的宗社在今榆社县,与榆社相接的地方叫榆次。 春秋时期为魏榆之地,秦庄襄王年间,设榆次县。1999年撤县设区。 榆次区是晋商文化之乡。明清时期的聂店王家,车辋常家都是晋商的代表。 2:太谷区 一说是县西南有一条很大的山谷,在古汉语中,太与大相通,故称太谷。 另一说是此地有三山,九谷,“三山为太,九口为谷",故名太谷。 战国时期晋侯赐为阳处父的封地,称阳邑。秦置阳邑县,隋改太谷县。2019年撤销太谷县,设太谷区。 太谷区是“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丘乡”,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3:介休市 晋文公逃亡十九年后,回国当了国君,悬赏追随他流亡的人,单单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便与母亲到山里去隐居,重耳为了找到介子推母子,命人放火烧山,以便逼出介子推母子,却未料烧死了介子推母子,文公伤心之余,遂把此地名之为介休。 公元前514年,晋国在此设邬县。秦置界休县。西晋更名为介休县。1992年撤县设市。 介休市有“焦都”之称,焦炭产量曾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4:昔阳县 原名乐平县,1912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改乐平县为昔阳县。因该地处于太行山以西,故名夕阳之地,后变更为昔阳。 秦设沾县,东汉末年,改称安平县。1914年,更名为昔阳县。 昔阳县是“大寨”所处的地方,上世纪六七十代,“大寨"的名声响彻全国。 5:祁县 古有祁泽,是水草丰茂的潮湿地方。后此地被称为祁地,西汉初,置祁县。沿袭至今。 战国时期,属于祁地,祁盈因罪被杀后,祁地被封为7县。西汉设祁县。 祁县是晋商故里,著名的乔家大院就在祁县。 6:平遥县 最早为尧的封地,舜帝也曾在此教民制陶,耕种。秦统一后,称此地为“平陶”,北魏时为避拓跋焘的讳,更名为平遥。 秦置平陶县,公元424年,更名为平遥县。 平遥县与丽江、阆中、歙县并称中国四大古城。平遥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之地,中国牛肉之乡。 7:灵石县 相传,古时此地荒芜不堪,没有生物可以在此生存。后来,一位仙人途经于此,发现此地有一块宝石,因惧万物掩其光泽,遂至荒凉。仙人取宝石而敬之于庙,荒凉之地旋变成了青山绿水。南梁时,析武阳县一部分区域设灵石县。 灵石县有“王家大院”,石膏山,静升文庙等风景名胜区。 8:寿阳县 白马河古称寿水,因该域居于寿水之北,故名寿阳。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受阳县为寿阳县。 春秋时期为祁邑,战国时期为马首。秦初置马首县,西晋改受阳县,李世民更名为寿阳县。 寿阳县是传说中老寿星的出生地,是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9:和顺县 因县东北部有和顺古城而得名。 春秋时为盖与地,汉属沾县,涅氏县。北魏设梁榆县,隋改和顺县。 和顺牛肉驰名天下,和顺还是非常有名的避暑之地。 10:左权县 1942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此地牺牲,改辽县之名为左权县。 西汉时,属涅氏县。东汉设轑河县。北魏时改为辽阳县。明,清时为辽州。民国初,降为辽县。1942年改名为左权县。 左权县是山西民间艺术之乡。有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11:榆社县 在县域西北,有榆社故城,故名。 汉属涅县,北魏置乡县。隋首设榆社县,后多有变化,元时复置,沿用至今。 榆社县三面环山,地势陡峻,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主战场,是国家级抗日模范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晋中各县区名字的由来 晋中市 因为地处山西中部,山西的简称是晋,故称晋中。
丁仪聊趣事社会
2025-02-15 13:55:4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