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后,尽管中国大地上许多日军遗留下的炮楼被拆除,但仍有部分未被清除的炮楼被

小博大史呀 2025-02-11 17:14:29

抗战结束后,尽管中国大地上许多日军遗留下的炮楼被拆除,但仍有部分未被清除的炮楼被重新利用,作为民居或其他用途。山东青岛李沧区永安路39号便有一座炮楼,原先是为单位员工提供住宿的地方,后来成为孙存孝一家的家。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华北至华东的广袤土地遭遇日军铁蹄践踏。尽管国共合作抗击侵略,数百万中华儿女献出了生命,然而日军的装备技术远超我军,加之其军国主义思想,战术上也占据优势。尤其在构筑防御工事方面,日军建造的炮楼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设施。这些炮楼通常位于交通要塞,用以阻断我军的行进路线,针对游击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炮楼的设计通常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小型炮楼有两到三层,大型的则可达到五六层,特别是那些位于枢纽位置的炮楼,其结构坚固;而分布较广的子炮楼则显得较为脆弱。抗战胜利后,许多炮楼被拆除,但一些仍然保留下来,并被改造用于民居。 青岛李沧区的这座炮楼起初作为单位员工的宿舍使用。由于没有防寒设施,且四周有许多通风口,冬季寒风刺骨,导致住户难以忍受,员工们陆续搬离。最终,孙存孝一家接手了这座原本无人问津的炮楼。孙家有十几口人,普通住宅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孙父决定申请这座炮楼作为住所。 经过层层审批,1962年,孙存孝一家正式搬进了炮楼。一开始,家人们对这座老旧的建筑充满新鲜感,尽管炮楼的环境较为简陋,但相较于之前的拥挤住所,它提供了更宽敞的空间。孙家成员齐心协力,将废旧家具重新利用,清理杂物,逐渐将炮楼整理成一个温馨的家。 孙存孝在童年时十分活泼,炮楼成了他心中的“城堡”。他经常在楼内上下奔跑,幻想自己是守护家园的勇士。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家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尽管冬天的寒冷依旧是一大难题。 2004年,随着房屋产权的更改,孙父购买了这座炮楼,正式将其归为家族财产。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孙存孝一家决定安装暖气设备,解决冬季的寒冷问题。炮楼的夏季凉爽,然而冬季的严寒常让人苦不堪言。通过加装暖气,孙家终于可以在寒冷的冬季中保持温暖,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改善。

0 阅读:80
小博大史呀

小博大史呀

小博大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