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新婚之夜,闻一多为了逃避与妻子同房,故意不洗头、不刮胡子、甚至一度想逃离。但这位“以诗为妻”的男人,最终却变成了一个无法离开妻子的丈夫。 闻一多自幼聪慧,热爱读书,1912年,他13岁时考入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开启了与文学和学术的深厚渊源。少年时期,他因卓越的文才在家乡小有名气。清华大学的亲戚高承烈对他格外赏识,闻一多和高家的联姻显得合情合理,成为家族中的一桩美事。 在清华的岁月里,闻一多接受了自由的美式教育,他对爱情充满理想化的憧憬,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与爱情诗篇。他认为,男女之间的情感最为真挚与热烈。尽管如此,年轻的他并未过多关注家庭安排的婚姻。直到1922年,在家人的催促下,闻一多回到故乡与高秀贞结婚。 新婚当天,闻一多百般抗拒,只是勉强出席,甚至没有参加婚礼仪式。那一夜,他在不安与迷茫中写下了诗篇,哀叹婚姻与人生的不易。尽管如此,他却对妻子高秀贞温婉的举止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这为日后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婚后,闻一多借口求学,离开妻子,投身学术和书籍中,逃避婚姻的责任。然而,内心的愧疚和不甘常常在深夜里困扰着他。逃避终究不是办法,他决定直面这一切。于是,他向妻子提议让高秀贞去读书,期望教育能让两人有共同语言,重新建立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了高秀贞的积极响应,她进入女校学习,成绩优异,逐渐转变为一个思想进步、充满活力的女性。 高秀贞的成长使闻一多惊喜万分,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妻子的关系正在悄然改变。几年的离别和学术上的成功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早已无法割舍与高秀贞的情感。面对来自美国大学的邀请,他毅然决定放弃学术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国与妻子团聚。 回到祖国后,闻一多在北平获得了教职,并将妻子和女儿接来与自己共同生活。夫妻二人开始了真正的婚姻生活,生活的点滴幸福重新激发了闻一多的诗歌创作灵感。在妻子的支持和启发下,闻一多逐渐找回了创作的源泉。 这段从排斥到接纳、从疏离到亲密的婚姻,见证了闻一多从理想主义者到责任担当的转变,也让他深刻理解了家庭与责任的重要性。曾经的他或许以诗歌为人生信仰,但如今,他已找到了更加珍贵的归宿。 闻一多和高秀贞的故事,不仅是文学与爱情的交织,也是一个男人成长的见证。今天的闻一多,除了是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是一个深爱妻子的好丈夫。他们的故事,必将永载史册,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1922年,新婚之夜,闻一多为了逃避与妻子同房,故意不洗头、不刮胡子、甚至一度想
小博大史呀
2025-02-09 18:16:02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