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夫死后,蒋介石送来了亲笔写的四字挽额,并于26、27日两次到存放遗体的极乐殡仪馆吊唁。蒋望着陈果夫的遗体,脸上出哀痛的神情,几度鞠躬,似乎要陈果夫的在天之灵对他予以原谅。 1951年8月的台北,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 极乐殡仪馆内,蒋介石的身影出现在陈果夫的灵堂前。他手持"痛失元良"的挽额,神色凝重地走向灵堂。 这是他在两天内第二次来到这里,面对昔日亲信的遗容,几度躬身。殡仪馆内寂静无声,只有蒋介石的脚步声回荡在走廊中。 就在三天前的8月25日下午,陈果夫在台中与世长辞。这位曾经的国民党要员,CC系的核心人物,最终没能挺过病魔的折磨。他的离世,似乎给动荡的台湾政坛画上了一个特殊的句点。蒋介石除了送上挽额,还在9月15日亲自颁布了褒扬令,这些举动让许多人感到意外。 回溯一年前,陈果夫的处境可谓是风雨飘摇。1950年7月,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那个月中旬,蒋介石接连下达多道命令:先是免去陈果夫"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的职务,紧接着裁撤了由陈果夫担任要职的"中央合作金库"和"中国农民银行"的办事机构。虽然保留了这些机构的名义,但实际上已经切断了CC系的经济命脉。 然而,蒋介石对这位老部下似乎还存有几分情谊。在陈果夫病重期间,他曾两次登门探视。除了关心病情,还建议陈果夫采用西医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他批给了陈果夫5000元作为医疗费,并特批了一笔生活补助。 这些经济援助,在某种程度上帮助陈果夫度过了生命最后阶段的经济困境。 现在,当蒋介石站在灵堂前,望着那具形销骨立的遗体,所有的政治恩怨似乎都已经不再重要。在场的人们看到,这位统帅的脸上流露出少有的哀痛神情,他的躬身,仿佛带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意味。 陈果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他长期参与国民党内部斗争、掌控党务和发展官僚资本的过程中,他的行为和做法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作为陈其美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陈果夫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自利、野心和背叛。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远远没有他的私利和党派斗争来得重要。 从早期的求学经历来看,陈果夫似乎并未展现出任何特别的天赋或抱负,然而他的成长路径却充满了革命色彩。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后的“二次革命”,本应表现出积极的革命精神。然而,这个看似激进的青年,实际上却在后来的政治道路上逐步暴露出投机取巧的本质。1918年开始,他投身商业,与蒋介石等人一同做投机买卖,彻底远离了革命的初心,转而投身资本主义和官僚政治的利益交换之中。 在国民党内,陈果夫的表现更是令人堪忧。1926年后,他与蒋介石联手,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破坏了国共合作,背离了最初的革命理想。特别是在1927年,他与蒋介石共同策划了所谓的“护党救国”通电,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左翼力量被排除在外,许多进步力量遭遇了压制。在国民党内,陈果夫不仅在党务管理中推行独裁政策,还通过自己的权力扩大了对党内的控制,将国民党打造成了一个充满特权和腐败的法西斯式党派。陈果夫与其弟陈立夫一同,通过“中央俱乐部”结党营私、拉拢党徒,控制了国民党中的重要职位,甚至组建了庞大的特务机构——中统,专门从事打压异己、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力量的卑劣行为。 陈果夫的政治行径,最终导致了国民党内部日益腐化和分裂。他不仅通过掌控党务来增强个人权力,还在国家金融和经济领域不断扩张自己的利益。他控制了中国农民银行,并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人一起垄断了全国的金融体系。此外,他还参与了大规模的企业投资和资本积累,借助“党营生产事业”的名义,接管了大量敌伪资产,这种赤裸裸的资本主义行为让人对他的“革命”情怀产生深刻怀疑。 陈果夫不仅在经济上牟取私利,在文化和舆论领域也通过政治手段加强对社会的控制。他通过操控新闻、广播和电影等文化单位,将这些重要的舆论工具变成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附庸。在这些领域的扩张,使得陈果夫成为了官僚资本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极度冷漠和牺牲。 抗战胜利后,陈果夫依旧没有改变他的权力欲望和资本扩张策略。即使国家面临重建的迫切需要,他仍然把握住了一切能够提供利益的资源,不仅继续扩展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帝国,还进一步巩固了与蒋介石的关系。陈果夫的这一系列行为,无论是政治上的权力斗争,还是经济上的资本积累,都充满了投机和腐化的气息。 总的来说,陈果夫的政治生涯虽然充满了权谋和野心,但也暴露了他无情的自私和对社会革命理想的背离。他在国民党内部的作为,不仅加剧了该党内部的腐化,也让中国在战后面临更为复杂的政治困局。在其一生的奋斗和奋斗过程中,陈果夫所代表的,是一个充满个人主义、特权与腐化的政治形象,绝非一个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革命者。
陈果夫死后,蒋介石送来了亲笔写的四字挽额,并于26、27日两次到存放遗体的极乐殡
安琪小世界
2025-02-12 14:14:01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