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

玲珑说历史 2025-02-13 11:30:15

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慢慢变黑,一些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他不光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同时还是一个考古学家,绝对担得起是“才子”二字。   然而了解过他的人,却给了他许多其他的头衔,其中批评的声音不在少数,之所以大家对他有很大的意见,都要说到他曾经做出的一个错误决定。   正是这个决定,让郭沫若有了一个无法被抹去的污点,让他受到了许多批评。   这就要从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后,各个方面都处在建设当中。   因为曾经落后于人,所以很多领域中国还需要时间去学习发展,才能够赶得上外国的脚步。   如果打比方的话,新中国像是一个急需营养的孩子,一旦有了足够的成长条件,蛰伏时期过去之后,一定会一鸣惊人,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这个时期,郭沫若和吴晗等学者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请示报告,这份报告一出,立即掀起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中国古代留下的帝陵究竟能不能被挖掘?   报告中,郭沫若等学者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请求下令发掘明长陵,希望能够得到中央的支持。   在他们看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各个领域都在用最快的速度谋求发展,考古领域的人力物力充足,完全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所以帝陵挖掘迫在眉睫。   这份报告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然而也让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感到震惊,他的意见和郭沫若等人完全相反,他认为新中国现有的考古技术还承担不了这样大规模的考古工作。   要知道帝陵的面积庞大,其中构造复杂,并非只是挖挖土就能结束的小工程,就算是要挖掘也得从长计议,起码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跨度。   现在一旦提上日程,开始动工,到时候出了问题,很有可能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然而,谁也无法预料这一决定的后果,大不多有话语权的人都支持“发掘派”,尽管也有人强烈反对,但是这些呼声最终也被淹没了。   最后的结果出来,明长陵的挖掘请求被批准,这座深埋地下多年的陵墓终于要重见天日。   幸运的是,因为一些意外,明长陵动工被耽搁了,考古队决定先从定陵入手,也好看看效果。   随着陵墓被打开,在场的人第一次见识到这样的场面,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   墓穴中的文物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金器银器花纹秀美繁复,陪葬的丝绸衣服更是精致贵气,让人移不开眼。   最令大家感到惊奇的是,这些陪葬品大多比较完好,没有太多被时间侵蚀过得样子。   考古学者们欣喜若狂,很快就把这里的东西给搬了出去,尽情欣赏着这些来自千年前的文物,然而让他们追悔莫及的事情发生了。   那时候的考古技术和现在完全不能比,他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太差,很多珍贵的衣物都被涂上了各种各样的防腐剂,但实际上这些东西不仅不会保护丝绸,还让这些衣物全都开裂发黑。   精美的衣料像干硬的树皮一样,一碰就掉,其他的金银器也都开始发黑。   更别说陵墓中的尸骨被人拖出去烧成了灰,就连那两口良木制作的精美棺木也被砸烂烧光,陵墓大部分的珍贵文物都被破坏了。   看到事态发展失控,已然不好阻拦,郑振铎等人心中焦急不已,和他们设想的一样,一切都发展成了最坏的结果。   他们及时向党中央打报告请求停止这场闹剧,这才让定陵没有遭受更严重的损害。   其实站在郭沫若的角度来说,或许他也认为自己的决定是为了推动考古事业的发展,可考虑太少,最终酿下了无法承受的后果。   但是不管怎么说,事情已经发生,这场悲剧令人心痛,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够在准备不充足的情况下贸然做出决定。   此后,郭沫若便受到了不少谴责,在很多人看来,这件事情他要负主要的责任,是“历史的罪人”。   不过站在历史角度上,他也无法预料之后发生的一切,要是他能够看到之后的结果,想必也会三思而后行,大家怎么看呢?

0 阅读:192

评论列表

虾米

虾米

2025-02-13 13:00

汉奸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