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8岁的张恨水被迫结婚。他嫌弃妻子龅牙、体型肥胖,丑极了,却经常和妻子同房。不久后,妻子生下一个女儿,他怒骂:真是晦气!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丰富的文学作品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的创作生涯不仅多产而且广泛,涵盖了中长篇小说、散文、诗词、剧本等多种文体,总计作品超过3000万字,因其作品的普及度和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大仲马”和“民国第一写手”。 张恨水的文学成就尤其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形式的革新上。他的小说在结构和风格上承接了古典章回小说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更现代的视角和叙事技巧,使其作品既雅俗共赏,又具有深刻的时代感。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成为旧章回小说与新时代通俗文学之间的桥梁,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此外,张恨水的创作影响力极广,其作品被无数电影和戏剧改编,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来源。电影制作人和编剧们对他的作品情有独钟,因为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冲突,非常适合视觉化表现。 在文学史上,张恨水被尊称为“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展现,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记录。老舍曾评价他为“国内惟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在普及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的肯定。 时间倒回到1918年,彼时年仅18岁的张恨水还只是个一穷二白的书生。在母亲和媒人的一再催促下,他不情不愿地与徐文淑结为了夫妻。完婚当夜,当张恨水掀开盖头的那一刻,终于明白自己是被骗了——新娘哪里是媒人口中温柔贤惠的大家闺秀,分明就是个丑陋不堪、满脸横肉的村姑!原来,这桩倒霉的婚事完全是徐家设的圈套。他们知道长女徐文淑长相丑陋,嫁不出去,就狸猫换太子,让美貌的小女儿假扮新娘,骗过了未婚夫家。 张恨水气得七窍生烟,当即就要休妻,奈何张母执意要结这门亲事。在她看来,徐家虽然以欺诈手段骗婚,好歹家世清白,女儿又没别的毛病,离了再娶,只怕名声受损。张恨水百般无奈,又不愿忤逆母亲,只能忍气吞声,继续荒唐的婚姻。 新婚之夜,张恨水极不情愿地与徐文淑圆房,可怜的姑娘虽然心存感激,却也不敢抱什么幻想。此后的日子里,夫妻俩各怀心事,相敬如宾,却全无恩爱夫妻的亲密无间。张恨水成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书写文章,对家中妻子不闻不问。徐文淑一肚子苦水无处诉说,只能一头扑在丈夫冷若冰霜的双人床里,以泪洗面。 张母见儿子终日郁郁寡欢,恐怕要酿成大错,忙出主意,说要不先留个种再出门散心吧。张恨水闻言大喜,当即欣然应允。此后几个月里,他一改往日冷淡,频频召幸妻子,直到确认她已经怀有身孕,才心满意足地收拾行囊,远赴北平。 临行前,张母叮嘱儿子北平繁华,你可别学那些公子哥们的歪门邪道,要洁身自好,给咱们老张家留个好名声。张恨水只当左耳进右耳出,千恩万谢,决绝地跨上了去往北平的火车。从此八年间,杳无音讯,就连徐文淑生下女儿的消息,都是家人写信告知的。读到妻子平安诞下千金的喜讯,张恨水非但没有半分欣喜,反倒在信纸上狠狠地骂了一句:"真是晦气!" 尽管备受冷落,徐文淑在张府的日子却也过得十分充实。她性情温婉谦卑,把老太太奉若亲娘,侍奉得无微不至。有了女儿之后,她就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相夫教子,任劳任怨。 八年后,张恨水学有所成,在京城崭露头角,一时间洛阳纸贵。他用稿费在北平城东交民巷购置了一处宅院,接家人来京团聚。睽违已久的夫妻俩再次重逢,徐文淑惊喜地发现,身边多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姑娘。张恨水随意地介绍说,这是自己在济贫院救出的女子胡秋霞。
一天,秋霞神秘兮兮地告诉徐文淑,说是怀了张恨水的骨肉,暗示她往后的地位怕是要一落千丈了。徐文淑只是浅浅一笑,说恨水喜欢孩子,你若能生个健康的娃娃,我做姐姐的自然欢喜还来不及呢。秋霞听了,又惊又喜,不由得对大房心生好感。 人生无常,祸福相依。失去至亲的徐文淑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秋霞的孩子们身上。她把他们当成了亲生骨肉,含辛茹苦地抚养,事无巨细地照料。连秋霞生病卧床,她也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家中的大小事务。如此恩德,秋霞自然感念在心。她从前对徐文淑的敌视渐渐化为了愧疚,心里反倒敬重起这位贤惠坚强的大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