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0岁的凌叔华在临终之际说:“我就是不把徐志摩写爱林徽因的那本日记拿出来,就让它们跟我一块进棺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情感纠葛无疑是最为人熟知的部分之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另有一位女性在这段爱情的漩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凌叔华。她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波折与不甘,而她与徐志摩的交情更是深刻、复杂,甚至直至她临终时,依然未能彻底释怀。 凌叔华出身于一个文人世家,自小便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她的才华展现得尤为突出,早在六岁时便能拿起画笔作画。随着岁月的流逝,她的艺术造诣逐渐提高,甚至在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时,获得了他的赞赏。她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使她在民国时期的文化圈中小有名气,而她的美丽与智慧也吸引了众多才俊。 当泰戈尔来到中国,凌叔华以画家和文化才女的身份迎接了他。就在这一年,她与徐志摩初次相识。两位充满才气的人在文学与艺术的交流中迅速产生了情愫。徐志摩,虽然早已心有所属,却未能抵挡住这位民国才女的魅力。两人迅速陷入了热烈的爱情之中,徐志摩甚至为凌叔华写下了数十封情书,情意绵绵,几乎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 短短半年间,徐志摩与凌叔华如胶似漆,经常幽会,互诉衷肠。徐志摩还给凌叔华写了几十封情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凌叔华的宠爱之情。然而,热恋中的凌叔华偶然瞥见了徐志摩的日记,这才发现原来徐志摩的心里始终装着林徽因,自己不过是他感情的替代品。即便如此,已经陷入爱河的凌叔华还是甘愿沉溺在这段注定无果的恋情中。 1925年,徐志摩即将启程去欧洲旅行,临行前他将自己最宝贝的两本日记托付给凌叔华保管。这个举动让凌叔华感到无比欣慰,以为自己终于赢得了徐志摩的真心。她当时怎会想到,日记本中满篇都是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情意绵绵,字字句句都像利刃一样刺痛她的心。 就这样,怀揣着满腔爱意的凌叔华,甘愿做了徐志摩感情的备胎。她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全心全意对他好,总有一天会感动徐志摩,让他忘记林徽因,真心爱上自己。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从欧洲回来后,徐志摩变了卦,抛弃了凌叔华,转而爱上了陆小曼…… 徐志摩归国后,很快便与陆小曼坠入爱河,彻底将凌叔华抛诸脑后。曾经他对凌叔华许下的海誓山盟,转眼间化为乌有。凌叔华虽然内心备受煎熬,却也无可奈何。她只能默默离开,将所有的爱恨埋藏心底,嫁与他人,开始新的生活。 命运弄人,1931年徐志摩在飞机失事中不幸罹难。他的突然离世,令文坛悲恸。正当众人沉浸在悲伤中时,一个关于徐志摩遗物的传闻悄然而起。据说,徐志摩生前曾将两本珍贵的日记托付给凌叔华保管,其中记录了他对林徽因的满腔爱意。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林徽因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她多次托人找凌叔华,希望能够拿回这两本对她意义非凡的日记。在她看来,这是徐志摩留给她最后的念想,是对他们爱情的永恒见证。然而,林徽因的请求却遭到了凌叔华的一再拒绝。凌叔华宁可与林徽因反目,也绝不肯交出日记。 事实上,凌叔华曾经动摇过。她几次鼓起勇气,想要翻开尘封多年的日记,却在即将读到那些刻骨铭心的文字时退缩了。那些述说着徐志摩对林徽因满腔爱意的字句,是凌叔华一生的痛。她生怕再次面对,会让自己那颗千疮百孔的心再也无法痊愈。于是,凌叔华选择将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永远埋葬,不让外人窥见分毫。 徐志摩的去世对于凌叔华来说,既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无法抚平的痛。她对徐志摩的思念并没有因他的死亡而消减,反而更加剧烈。在她的日记中,凌叔华写道:“我不信,志摩,像你这样的人,能在这个时候撇下我们走。”她把自己的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段无法圆满的感情。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凌叔华的生活依然充满了波动。她与丈夫的关系渐行渐远,最终她在武汉大学遇到了一个外国留学生朱利安·贝尔。她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渴望,这段激情四溢的爱情却最终导致了她与丈夫的裂痕。尽管陈西滢在得知此事后选择宽容,但这段关系再也无法恢复到最初的样子,最终因为伤痛过度,陈西滢早逝。 时光飞逝,凌叔华渐渐进入了晚年。到了1990年,已经年迈的她在弥留之际,依然未能从徐志摩的阴影中走出。临终前,她的一声呼喊:“志摩,志摩,你在哪里?”透露出她一生无法释怀的情感。这份深沉的爱,贯穿了她的整个生命,甚至连死亡都未能将这段未了的情感带走。 她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那个属于她和徐志摩的秘密。纵然这个秘密充满了痛苦,但它毕竟见证了她生命中最热烈的爱情。或许,将这份记忆永远封存,是凌叔华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告别方式了吧。 凌叔华不仅是民国时期的文化才女,也是一位深情的女子。她的生命仿佛与徐志摩紧密相连,无论是从她与徐志摩的交往、他对她的背叛,还是她对徐志摩去世后的久久未能放下的思念,都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深深痛楚。尽管凌叔华的生命充满波折,但她的才情和情感世界依然为后人所传颂。
1990年,90岁的凌叔华在临终之际说:“我就是不把徐志摩写爱林徽因的那本日记拿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5 22:37:37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