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中央军委的两个副主席贺龙和徐向前在罗瑞卿的协助下,搞起了群众性大练兵运动。此事“惊动”了毛主席。 1964年夏日的一个清晨,毛主席正在批阅文件。 在众多待阅的文件中,一份来自军委的简报引起了他特别的注意。 这份简报详细记录了全军开展的大规模练兵比武活动,其中既有基层部队的训练情况,也有各大军区组织的竞赛成果。看完这份简报,毛主席随即在上面批示:"此等好事,能不能让我去看看。" 这份引起毛主席关注的简报,来自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练兵运动。这场运动的开展,要从1964年初说起。当时,国际形势正处于微妙变化之中,军队现代化建设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和徐向前在深入调研后,认为有必要在全军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练兵活动。 徐向前,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军事指挥官,终其一生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英雄人物,徐向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在战争的硝烟中书写了一段段传奇。尤其是在解放山西和参与新中国初期的建设过程中,徐向前不仅表现出了高超的战略指挥能力,还体现了他为人民解放事业而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内战,企图重新恢复国民政府的统治。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决定调整战略,指挥地方和部队进行全力反击。徐向前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调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随后又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在这段时间里,徐向前面临着兵力不足、战争形势复杂的困难。在刘邓大军已经挺进中原的背景下,晋冀鲁豫军区的兵力相对分散,给战斗指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徐向前没有被困难击倒,而是与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一道,积极组织新的兵团,为不断增兵壮大解放军力量奠定了基础。同时,徐向前还指挥部队参与作战,通过实战锻炼提升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使其迅速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战场局势。 在解放山西的过程中,徐向前的指挥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了突破阎锡山的晋南防线,他首先集中力量攻破运城,成功拔除了阎锡山设置的晋南屏障,为解放山西创造了有利条件。紧接着,徐向前指挥部队展开了第二次进攻,目标直指“卧牛城”临汾。临汾战役虽然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代价,但徐向前深知,这场战斗让部队积累了宝贵的攻城经验,为后续的战斗提供了重要的作战依据。在他看来,尽管战斗的代价沉重,但“伤亡大、胜利大、锻炼大”,这不仅是部队作战能力的提升,也是对解放山西的重要一步。 临汾战役后,徐向前紧接着进行了晋中决战。这场战役是徐向前指挥艺术的又一次展现,他成功地运用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寡敌众的经典战例。晋中决战充分体现了运动战的优势,虽然敌军人数占据上风,但徐向前凭借精准的战术布置和灵活的部队调动,使得解放军在短时间内打破了敌人的防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役也成为了中国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场经典战役,标志着徐向前在军事指挥上的成熟与高超。 1949年4月,徐向前作为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率领部队向太原发起总攻。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徐向前和他的部队打出了威力,成功消灭了敌人13.8万余人,彻底摧毁了阎锡山政权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政权在山西已经盘踞了38年,然而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国民党守军最终无法抵挡解放军的进攻。太原的胜利,不仅标志着山西的解放,也为整个华北地区的解放提供了有力保障,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基础。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徐向前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建国初期,毛主席和中央政府对徐向前的信任和关怀,使得他承担了重要的军事职务。尽管在这一时期,徐向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肩负的责任。在病痛的折磨中,徐向前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艰苦的岁月,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巩固做出了积极贡献。1954年,他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并在1955年荣获元帅军衔,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军事成就的认可,也象征着他对新中国的忠诚与奉献。 贺龙和徐向前的想法得到了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的大力支持。作为军队的具体管理者之一,罗瑞卿深知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性。在他的积极协调下,这场群众性练兵运动很快在全军展开。从沿海到内地,从平原到山区,各大军区、各兵种部队都积极投入到这场练兵活动中。 正是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练兵运动,通过简报的形式传到了毛主席案头。毛主席的批示,既是对全军练兵活动的肯定,也为这场运动掀开了新的一页。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9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