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当抗东北抗联将领王德林前往吉林敦化首富戴万龄家募捐时,门外突然出现200多名持枪壮汉。他心中暗叫不妙,对方肯定是准备暴力抗捐了。 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英雄的事迹或被铭记,或被遗忘。戴万龄与他所领导的“戴家军”的传奇,便是在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中,悄然书写着壮烈与悲壮。 戴万龄出生于1871年7月,原籍山东莱州府,后来随家族迁至吉林敦化的沙河沿。他不仅积累了万贯家财,还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选择与家族一同投身抗战,最终为国捐躯。 戴万龄的家族并非出生于富贵之家,而是随着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移民潮,来到东北开辟家业。家族在艰苦奋斗中积累了大量财富,而戴万龄也因豪爽待人、关心百姓而声名远扬。与许多地主大户不同,他常年为贫苦百姓减租,帮助农民解决困境。凭借着出色的商业头脑和人情世故,戴万龄带领家族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沙河沿地区的首屈一指的富豪。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一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行径令整个东北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戴万龄看着自己多年的家业在战争的冲击下逐渐消耗,他意识到,如果不为国家出一份力,那么无论他拥有多少财富,也无法改变家园沦陷的命运。此时,他与曾有过交情的王德林、李延禄等抗日志士重新联系,决定投身抗日救国事业。戴万龄不仅自己加入了抗日队伍,还动员了全家族成员,包括200多名村民,组成了以“戴家军”著称的抗日武装。 戴万龄的“戴家军”以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参与了多场抗战,尽管装备和人员的劣势让他们屡屡陷入困境,但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与日军作战,逐渐成为抗日战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在1932年的“墙缝阻击战”中,戴万龄的部队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戴家军”在王德林的指挥下,用几乎自制的武器与敌人展开激烈对抗,最终取得了可贵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为抗日战局注入了新的信心,也令戴万龄一度成为东北抗日武装中的传奇人物。 1932年的一天,东北抗联的王德林将军带着几名亲信,来到了吉林敦化。王将军此行,是想见当地的首富戴万龄,向他募集些抗战物资。当年的东北,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敦化这个地方,幸运地躲过了日寇铁蹄的践踏,成了许多难民的庇护所。 王德林进入戴家大院时,却被门口的200多名持枪壮汉吓了一跳。他暗想,戴兄弟不会是要拒绝募捐,准备武力抗拒吧?正当王将军踌躇不前时,不料戴万龄突然吩咐那群壮汉们"出来"。王德林心头一紧,生怕对方有什么异动。哪知下一秒,戴万龄哈哈大笑,迎上前去,原来那是他精心准备的一份"惊喜"...... 原来,戴万龄早就听闻王德林将军在东北抗日的事迹,对他的为人和抱负十分敬佩。此番故友上门求援,正中他的下怀。他当即表示,自己愿意捐出家中的万两白银和千石粮食,供王将军的部队御敌杀寇。王德林闻言大喜过望,连连道谢。 但让王德林没想到的是,戴万龄的慷慨远不止于此。只见他突然站起身来,在大厅里来回踱步,似是下定了什么重大决心。半晌,他抬起头,语气坚定地说:"王将军,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仅仅捐些钱粮有点太寒碜了。您看,我这护卫队都训练有素了,不如就让他们跟您走,我也和他们一起去前线杀敌,也算是尽点绵薄之力了。" 这话一出,王德林有些发怔。他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求援的,哪里想到戴万龄竟愿意倾其所有,甚至还要亲赴疆场。这份情义,着实令他感佩万分。王德林连忙摆手,说道:"戴兄弟,你家里还有一大家子人要照顾呢,哪能让你冒这个险。再说,你已经为抗战捐了这么多物资,实在是汗马功劳啊。" 然而戴万龄却不以为然,他语重心长地说:"王将军,咱们都是中国人,这个仇,不共戴天!我戴万龄做了大半辈子的善事,要说最大的心愿,还是希望能亲手杀几个鬼子,给死去的乡亲们报仇雪恨。现在国难当头,我岂能袖手旁观。再说,家里有我几个儿子照应,我也就放心了。" 王德林见戴万龄心意已决,便不再坚持。于是,就这样,戴万龄带着他的200多名壮汉,随同王德林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之中。这支敢死队很快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所向披靡,把鬼子打得落花流水。 但在一次在安图县的巷战中,戴家父子们寡不敌众,战至最后一人一枪,血洒疆场。最终,57名戴家壮士,54人光荣牺牲,其中就包括戴万龄和他的几个儿子。王德林赶到时,只看到了横尸遍野的惨状。 悲痛万分的王德林跪在戴万龄的遗体前,泣不成声。他紧紧握住戴万龄冰凉的双手,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将他的遗志继承下去,直到将日寇赶出中华大地。 事后,王德林将戴家父子的遗体,安葬在敦化的一座小山上。从此,每年清明,山下都会涌来无数的民众,祭奠这位为国捐躯的首富和他的儿女们。人们用"杨家将"来比喻戴家,赞颂他们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那座小山,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戴家山"。
1932年,当抗东北抗联将领王德林前往吉林敦化首富戴万龄家募捐时,门外突然出现2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8 13:38: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