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件旧袈裟在北京拍卖,却无人问津,一男子觉得蹊跷,花9万买下。回家后发现,袈裟内有隔层,剪开一看,竟装着一块旧被子,没想到这块旧被子几经转手,最终以1.3亿的天价售出。 回家后,他发现袈裟内藏有一层夹层,剪开后竟发现一块布满梵文经文的金丝绸缎。经过专家鉴定,这块经被被确认是乾隆皇帝陵墓中的陪葬品,名为陀罗尼经被。 陀罗尼经被是清朝皇家御用的陪葬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经被采用了精湛的缂丝工艺,织满了梵文和藏文的陀罗尼经文,缂丝技术源于宋元时期,清代达到巅峰,常用于织造人物和名家大作。 其精巧的工艺使得缂丝制品往往惟妙惟肖,甚至超过原作。陀罗尼经被的制作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使用了大量藏羚羊的羊绒,材质珍贵,工艺复杂。 据推测,这应该是1928年孙殿英盗东陵后流落出来的,初步断定有可能是乾隆裕陵中的被盗的经被。 据网络传言,乾隆帝的陀罗尼经被在1928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被遗弃,后被清朝宗亲带出,缝入一件袈裟内。 然而,专家对此表示质疑。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资深清陵专家徐广源曾亲自参与过乾隆帝裕陵地宫的开启和清理工作。 作为长期从事清朝皇家陵寝研究的专家,徐广源对清东陵的文物保护和遗物流传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对这块“裹尸布”是否为乾隆帝遗物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徐广源指出,乾隆帝的遗体早在1799年下葬,而此次陀罗尼经被出现在1928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后的消息,时间间隔长达129年。 他进一步强调,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下,经过近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地下渗水,裕陵地宫的环境极为潮湿,许多文物早已遭到腐烂和破坏,特别是像陀罗尼经被这样精致的织物,更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保存完好。 因此,徐广源认为,乾隆帝遗体上原本的陀罗尼经被,早已由于潮湿、腐烂和年久失修而不可能保持原有的完整状态。 此外,徐广源还特别指出,陀罗尼经被是覆盖在遗体上的一种物品,属于古代皇家墓葬中用来供奉和安抚亡魂的随葬品。而这些经被的功能并非为了裹尸,而是以其神圣的意义和象征,保护和安抚死者的灵魂,因此它的本意和使用方式与“裹尸布”有着本质区别。 徐广源坚称,称其为“裹尸布”不仅在用语上不准确,更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这件文物的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的背景。众所周知,乾隆皇帝于1796年禅位给嘉庆皇帝,结束了他长达60年的统治,并在四年后的1799年去世,享年89岁。 在乾隆逝世后,嘉庆皇帝将其安葬在清东陵的裕陵内,而陀罗尼经被也被作为陪葬品与其一同埋葬。直至孙殿英盗掘清东陵,陀罗尼经被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它在地下埋藏了超过200年,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其精美的图案与文字,充分证明了它卓越的保存状态,也使得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愈发显得珍贵。 其次,陀罗尼经被的工艺本身便使其价值非凡。它采用了极为复杂的缂丝与缫丝技术,这两种工艺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精致与珍贵,流传至今的缂丝制品更是屈指可数。 古语云“一寸缂丝,一寸金”,这一说法正反映了缂丝工艺的珍贵程度。陀罗尼经被在制作过程中应用了极为复杂且精细的手工技艺,这使其成为了一个无价之宝。 更重要的是,制作这块经被所用的材料极为珍贵,其中包括獐子绒和藏羚羊绒,这两种材料不仅稀少而且价格高昂,进一步提高了这件文物的价值。 陀罗尼经被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它还蕴含着极高的宗教与文化价值。与普通的金银珠宝不同,陀罗尼经被作为宗教物品,具有丰富的宗教意义。 上面刻有的梵文经文,是清朝与西藏地区文化与宗教交流的重要见证。这些文字不仅为研究清代宗教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对研究佛教密宗的历史和清朝与西藏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这件陀罗尼经被的传奇经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物的巨大历史和文化价值,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可能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有心人去发现和传承。 无论其最终的真伪如何,这一事件无疑再次唤起了大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我们应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件历史遗物,同时也应当加强对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为后代留下更完整、更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005年,一件旧袈裟在北京拍卖,却无人问津,一男子觉得蹊跷,花9万买下。回家后
文史记叙录
2025-02-18 17:11: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