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被枪决以后,他的妻子胡红霞卖掉所有的资产赎回了尸体,却发现丈夫口袋中有个纸条,上面写着:“首先别和我妻子说,其次不要厚葬。” 吉鸿昌是中国军事史上有着独特地位的军事领导人,其生涯跨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个重要阶段。公元1925年,他担任了冯玉祥部第36旅旅长,标志着他在军事领域的崛起。冯玉祥在五原的誓师响应北伐,吉鸿昌也随之投身军事行动中。 在北伐战争期间,吉鸿昌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术智慧,他的勇敢和战术精湛使得其指挥的部队屡次取得显著战绩,赢得了“铁军”的美誉。1929年,他的军事才能被进一步认可,升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军长,同时兼任宁夏省政府主席。 然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形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日本军队的侵略行动迫使中国面对新的外部威胁。关键时刻,吉鸿昌本有意积极参与抗日行动,却被国民政府安排去“围剿”红军,与他的初衷相悖。由于他在执行任务时表现出的消极态度,蒋介石解除了他的军权,并将他派遣出国“考察实业”,此举实际上是对其政治立场的一种流放。 在海外考察期间,吉鸿昌经历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观察。他见证了在国外,很多中国人为了避免受到歧视和排挤,不得不伪装成日本人以获得更好的待遇。尴尬的处境让他深感震撼,坚定了他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为了表达他的民族自豪,他特意刻制了一块小牌子,上书“我是中国人”,以此自我标榜,拒绝隐瞒自己的身份。 1932年,吉鸿昌回到中国,选择在天津定居。这段时间,他并未公开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却秘密与共产党进行了多次联系,并经历了严格的考验,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一个国民党高级军官到共产党员的转变,反映了他个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也是对当时复杂政治局势的积极响应。 1934年11月,吉鸿昌因"违规抗日"的罪名被国民党逮捕。当时,日寇的铁蹄已经踏上了中国的大地,国难当头,本应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然而,国民党却将抗日将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竟然以"违规"的荒谬罪名将吉鸿昌捕获。 吉鸿昌心知他的命运已经注定。在狱中,他写下了那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未能抗日而死的深深遗憾,也显示出了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行刑的日子很快就到来了。吉鸿昌在狱友的搀扶下,昂首挺胸走向刑场。他的脚步坚定而从容,脸上看不出一丝惧色。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一生。他的不幸遭遇,则成为那个乱世的悲剧缩影。吉鸿昌用自己的头颅,书写了"忠诚于民族大义"的不朽篇章。 吉鸿昌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到家中,他的妻子胡红霞悲痛欲绝。然而,让这位坚强的女性没有想到的是,为了赎回丈夫的遗体,她竟然需要支付一笔数目惊人的赎金。国民党方面狮子大开口,要求胡红霞必须拿出8万大洋,才肯将吉鸿昌的遗体交给她安葬。 为了凑足巨款,胡红霞不得不变卖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当她终于带着丈夫的遗体回到家中,准备为他换上寿衣时,却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首先别和我妻子说,其次不要厚葬。"短短两行字,字里行间满是吉鸿昌对妻子的爱和不舍。
他知道自己的死讯会让胡红霞悲伤万分,因此嘱咐身边的人不要告诉她;他也不愿妻子为他破费,宁愿简简单单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然而,他却低估了胡红霞对他的感情之深,没想到妻子宁愿倾家荡产,也要为他赎回遗体,妥善安葬。 吉鸿昌虽然离世,但胡红霞的苦难却没有因此而终结。国民党当局仍然对这个抗日烈士的家属穷追不舍。他们认定胡红霞也参与了吉鸿昌的"违规"行为,于是日夜派人监视她的一举一动,还经常上门骚扰。为了保护年幼的儿女,胡红霞不得不装疯卖傻,以此来摆脱那些人的纠缠。 最后,胡红霞实在无法忍受国民党的迫害,便带着孩子们逃到了山东的一个小山村。在那里,她改名换姓,隐姓埋名,过起了与世无争的日子。尽管生活清贫,但一家人总算得以在这个偏僻的角落里获得片刻的宁静。 岁月如梭,蓦然回首,曾经的苦难已成过往。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胡红霞带着儿女来到北京,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目睹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看着广场上人潮涌动,听着人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胡红霞热泪盈眶。她仿佛看到了吉鸿昌的身影,就站在人群中,对她微笑着点头。"老吉,你看,咱们盼了几十年的新中国,终于成立了。你为之流血牺牲的理想,终于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