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北京一间躺着一个背部因褥疮溃烂的中年女人。此时的她已病入膏肓,医生只得在她的左肩胛骨下方开一个输液口,上一次开在右侧时失败了。女人惨笑地说:在身上随便打洞,真残酷啊! ?1996年,北京的一间医院病房里,钱瑗躺在病床上。她的背部因长期卧床已经溃烂,褥疮深可见骨。医生们为了维持她的生命,不得不在她的左肩胛骨下方开一个输液口。此前在右侧开口的尝试已经失败,这一次,医生们格外小心。面对这样的处境,钱瑗仍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幽默感,她用微弱的声音对探望的人说,这样在身上打洞实在是太残酷了。 这位躺在病床上的女性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和杨绛的独女。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1995年,钱瑗开始出现持续的咳嗽症状,但她一直以为只是小毛病,直到1996年,她的腰部突然出现剧烈的疼痛,甚至无法正常行动。当时的她,为了不让84岁高龄的母亲担心,硬是强忍着痛楚,只好打电话向同事求助。最终,还是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她才得以住进医院。 钱瑗住进医院后,病情迅速恶化。各种检查结果纷至沓来,每一项都如同沉重的阴霾,笼罩着她和家人。确诊为脊椎癌晚期的那一刻,钱钟书和杨绛仿佛被抽去了全身的力气,心中满是绝望与悲痛。 杨绛强撑着年迈的身体,日夜守在钱瑗的病床前。她看着女儿被病痛折磨得日渐消瘦的面容,泪水总是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她轻声安慰着钱瑗,就像小时候哄她入睡那样,尽管她知道这些安慰在病魔面前显得如此无力。钱钟书也拖着虚弱的身体,频繁地穿梭于医院和家中,他带来钱瑗平日里最爱读的书,希望能借此给她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钱瑗躺在病床上,身体的疼痛无时无刻不在啃噬着她,但她的精神却从未被打倒。她会在疼痛稍缓的时候,和母亲聊聊自己曾经的学生,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是她教学生涯中最珍贵的回忆。她也会和父亲探讨一些学术问题,钱钟书总是耐心地回应着,仿佛这样就能让时间回到过去,回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温馨时光。 医院的走廊里,杨绛常常一个人默默踱步,她不断地向上天祈祷,希望能把自己的寿命分给女儿一些。她看着来来往往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心中满是对命运的不甘。她想不明白,为何如此优秀善良的女儿,要遭受这样的苦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瑗的病情愈发严重,她连说话的力气都渐渐没有了。但她的眼神中始终透着一股坚毅,她不舍得离开自己深爱的父母,不舍得离开这个充满温暖与爱的世界。钱钟书和杨绛守在她的身边,紧紧握着她的手,仿佛这样就能留住她即将消逝的生命。 1997年3月4日,钱瑗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杨绛和钱钟书悲痛欲绝,他们的世界仿佛在这一刻崩塌。杨绛在后来的日子里,将对女儿的思念倾注在文字中,她写下了《我们仨》,回忆着一家三口曾经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日子,成为了她余生最温暖的慰藉,而钱瑗的音容笑貌,也永远地留在了她和钱钟书的心中,成为了他们心中无法愈合却又无比珍贵的伤痛 。
1996年,北京一间躺着一个背部因褥疮溃烂的中年女人。此时的她已病入膏肓,医生只
人生舞台演绎
2025-02-18 17:15: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