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开学季,包书皮总能让朋友圈掀起“手工艺大赛”。但今年,杭州萧山新街小学却反其道而行之——全校倡议“不包书皮”,引发家长圈热议。这究竟是“形式主义”还是“教育创新”? 新街小学的倡议源于一份调查:90%的学生会包书皮,但35%的书本仍会破损。校长俞雅萍一针见血:“包书皮是‘治标’,爱护习惯才是‘治本’。”学校发现,塑料书皮虽防水易辨认,但全国每年消耗超19.4亿张,造成白色污染。与其让书本“穿”上“隐形垃圾”,不如通过轻拿轻放、定期清洁等日常细节,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敬畏感。 更有趣的是,学校将“不包书皮”与劳动教育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修复破损书本,还要在期末评比“爱书小卫士”,对比包与不包的效果。这种“反向操作”让六年级学生陈善美直呼:“现在拿书都小心翼翼,书本就像朋友一样。”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家长坦言:“包书皮是开学仪式感,孩子亲手包完会珍惜。”甚至有人调侃:“不包书皮,难道让孩子直接用裸书上考场?”更现实的问题是,部分家长认为此举可能“治标不治本”。例如,孩子因翻书过快导致书角破损,根源在于专注力不足,而非是否包书皮。 此外,塑料书皮虽不环保,但透明材质能延长书本使用寿命,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识别课本帮助较大。有家长建议:“不如用旧挂历DIY书皮,既环保又有仪式感。” 这场争论折射出更宏大的教育议题。近年来,“双减”政策下,学校试图通过“书包减负”“不包书皮”等举措减轻学生负担,却意外引发“家长增负”争议。例如,某小学取消强制包书皮后,仍有家长自发团购同款书皮,甚至手绘“限定款”。 新街小学的尝试或许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与其纠结“包与不包”,不如将焦点转移到“如何爱书”。正如校长所言:“教育是‘以小见大’,用日常习惯撬动价值观。” 或许,真正的“减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理念。新街小学的“不包书皮”行动,本质是引导家长和学生跳出“形式焦虑”,关注教育的核心——培养孩子爱护书籍的自觉性。正如网友评论:“与其在书皮上‘卷’,不如在书里‘钻’。” 当开学季的“书皮大战”逐渐降温,我们期待更多学校能像新街小学一样,用“小改变”推动教育“大转型”,让书本真正成为知识的桥梁,而非攀比的符号。
全校倡议“不包书皮”引发家长圈热议
夜郎小卒
2025-02-19 17:26:4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