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年,岳飞冤死在临安大理寺监狱里,死状惨烈,死后,竟无一人替他收尸。突然,一个叫隗顺的狱卒偷偷地走进监狱里,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把岳飞的尸体背了出来。 1142年正月的临安城,寒风凛冽。这座南宋都城的大理寺监狱里,正上演着一场令人不寒而栗的审讯。 主审官万俟卨正带领着一群狱卒,对着一位身躯挺拔的将军施以酷刑。这位将军就是被冠以"莫须有"罪名的岳飞。 万俟卨成为岳飞案主审官,并非偶然。他曾在湖北任提点刑狱官时,因谄媚岳飞未果而被训斥,从此对岳飞怀恨在心。 秦桧深知万俟卨的为人,特意向宋高宗举荐他担任御史中丞,全权负责审理岳飞案。对于秦桧来说,选择一个与岳飞有私人恩怨的人来主审此案,无疑是最稳妥的做法。 在大理寺监狱里,万俟卨对岳飞施以多种酷刑。他用尽各种手段,就是要让岳飞认罪伏法。 岳飞的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被关押在同一座监狱里。他们同样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狱卒们按照万俟卨的指令,反复逼迫岳飞在"抗命供状"上画押。但面对种种酷刑,岳飞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有罪。 在监狱的暗无天日里,一位心怀正义的狱卒看不下去了。他私下对岳飞说:"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君今疑臣,死固无疑矣。" 这番话点醒了岳飞。在南宋朝廷已经对他起了疑心的情况下,即便他再怎么喊冤也无济于事。 听完狱卒的话,岳飞沉默良久。他要来笔墨,写下了"天日昭昭"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写出了岳飞对朝廷负责任的态度,写出了他对自己清白的坚持。但更重要的是,这四个字写出了他对历史公道的期待。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在狱中被害,年仅三十九岁。这位从未在战场上败过的大将,最终倒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在岳飞被害的那个夜晚,临安城笼罩在一片寒气中。大理寺监狱外,秦桧的亲信们正严密监视着周围的一切动静。 这个时候,但凡与"逆臣"岳飞有任何牵连的人,都会被朝廷列入黑名单。就连岳飞的部下和亲属,都被流放到各地。 秦桧势力在朝廷中如日中天,他们对岳飞的打压延伸到了方方面面。许多曾经与岳飞交好的官员,都纷纷避而远之。 就连岳飞的一些旧部,也为了自保而否认与岳飞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敢来收殓岳飞的遗体。 然而,隗顺这个普通的狱卒,却在深夜里偷偷潜入了行刑室。他要冒着杀头的风险,为岳飞做最后一件事。 那个夜晚,隗顺小心翼翼地将岳飞的遗体运出了城。他选择了城外偏僻的九曲丛祠边上,秘密埋葬了岳飞。 为了日后能够找到这个地方,隗顺在埋葬岳飞的土丘上种下了两棵松树。这两棵松树,成为了日后寻找岳飞遗体的重要线索。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隗顺的这个举动无异于与整个秦桧集团作对。一旦被发现,不仅他自己会丧命,就连他的家人也会遭殃。 但隗顺还是这样做了。他将这个秘密深深地埋在心里,一埋就是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隗顺依然在监狱当差,过着平凡的生活。没有人知道,这个普通的狱卒竟然做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每当路过那片土地时,隗顺都能看到自己种下的两棵松树。这两棵松树日渐茁壮,就像是在无声地见证着历史的真相。 直到临终前,隗顺才将这个秘密告诉了自己的儿子。他告诉儿子埋葬岳飞的具体位置,以及那两棵松树的记号。 历史的车轮终究会转向正义的方向。在岳飞冤死二十年后,金朝撕毁了与南宋的和约,再次发动了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彻底暴露了秦桧主和政策的失败。南宋朝野上下开始重新审视岳飞案件的真相。 1162年,宋孝宗赵眘继位,这位新君对岳飞案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深知岳飞是被秦桧等人陷害,决心为这位忠臣平反。 宋孝宗下令拨付五百贯白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岳飞的遗体。这笔巨额悬赏,显示出朝廷找回岳飞遗体的决心。 就在这时,隗顺的儿子带着父亲临终告知的秘密,主动找到了朝廷。他详细描述了岳飞遗体的埋葬位置和两棵松树的标记。 朝廷派人按照线索前往九曲丛祠,果然在两棵高大松树下找到了岳飞的遗体。这个发现证实了隗顺二十年前的义举。 1179年正月,宋孝宗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这个谥号代表了朝廷对岳飞一生功绩的肯定和认可。 朝廷组织了一场隆重的改葬仪式,将岳飞的遗体迁葬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栖霞岭。这里后来成为了"宋岳鄂王墓",至今仍在。 为了纪念岳飞,朝廷还在他的家乡河南汤阴建立了忠烈祠。这座祠堂成为了后人瞻仰这位民族英雄的重要场所。 岳飞得到平反后,朝廷开始清算当年参与陷害他的人。那些秦桧的党羽和爪牙,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同时,朝廷还下令寻找岳飞流落各地的后人,归还他们的财产,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官职。这些政策帮助岳飞的后代重新站稳了脚跟。 宋孝宗去世后,后续的皇帝们继续对岳飞进行褒扬。宋理宗和宋宁宗都对岳飞的功绩给予了更高的评价。 岳飞的平反,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公案的结局,更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象征。他的故事被后人不断传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142年,岳飞冤死在临安大理寺监狱里,死状惨烈,死后,竟无一人替他收尸。突然,
甜蜜游记
2025-02-19 18:02: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