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5月,瘫痪24年、很少和男人接触的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破例约见了一个男人。三天后,男人向她求婚,伊丽莎白顿时慌乱起来,她的父亲更是气到咆哮。但这个叫勃朗宁·勃朗宁的诗人,用行动让大家看到了爱情的样子。 1846年,伊丽莎白不顾父亲的反对,勇敢地与诗人勃朗宁·勃朗宁私奔,他们在教堂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后,逃往意大利,并最终在比萨重聚。他们的计划成功了。三年后的1849年,他们在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定居。某一天,伊丽莎白赠送给丈夫一份珍贵的礼物——她为勃朗宁写的44首十四行诗。 传闻这些诗是在婚前的恋爱时期所作,直到婚后,她才悄悄地将这些诗放入丈夫的口袋,并告诉他,如果他不喜欢,就烧掉它们。然而,勃朗宁在读完这些诗后深感震撼,他表示:“我决不敢私藏自莎士比亚以来,任何语言中最美的十四行诗。” 伊丽莎白从小便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她在十岁之前,便已阅读了多部莎士比亚的剧本,部分罗马教皇时代荷马的译著,以及《失乐园》和英国、希腊、罗马历史的若干篇章。在几乎所有学科上,她都是自学成才。到了十岁,她已经阅读了主要的希腊和拉丁作家的作品,并且阅读了但丁的《地狱》——所有这些经典她都是用原文阅读的。 她对知识的渴望驱使她学习希伯来语,甚至能够熟练地阅读《旧约圣经》。她对潘恩、伏尔泰、卢梭和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作品和创作题材也深感兴趣,这使得她在后来的信件和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人权的关怀。 在12岁时,伊丽莎白已开始创作文学作品。她写了四本押韵对句的“叙事诗”,这些诗歌无疑体现了她超凡的才华。她后来回忆道,她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就像是“重新当了一遍罗马教皇时代的荷马,或者说没有完成的荷马”。 一八四四年五月的伦敦,春光正好。温斯特街50号的一间会客室里,39岁的伊丽莎白·巴莱特正靠在沙发上等待一位客人的到访。这是一次破例的会面,因为自从15岁那年的意外之后,她已经很少与外人接触了。窗外的阳光透过薄纱窗帘洒进房间,将她苍白的面容映照得愈发清瘦。 这位来访者名叫勃朗宁·勃朗宁,是一位年轻的诗人。在此之前,两人素未谋面,仅通过书信往来了四个多月。最初的那封信是勃朗宁写来的,信中既表达了对她诗作的赞美,也流露出对诗人本人的倾慕之情。对于这样一位热情的"诗歌迷弟",伊丽莎白只是礼貌性地回应。然而随着书信往来的深入,两人逐渐建立起文学上的默契。 这次见面的第三天,勃朗宁的求婚信就送到了伊丽莎白的手中。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求婚,伊丽莎白最初选择了拒绝。在她看来,一个39岁、常年瘫痪在床的女人,实在没有资格接受一位年轻诗人的爱慕。而她的父亲更是对这门亲事持强烈反对态度,甚至因此大发雷霆,把伊丽莎白吓得晕了过去。 但勃朗宁并未因此退缩。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着对伊丽莎白的追求。这份执着的爱意最终融化了伊丽莎白的心房。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在爱情的滋润下,她的面色变得红润,萎缩的肌肉也渐渐恢复了力量。1845年的冬天,一个奇迹发生了。在那24年里第一次,伊丽莎白独自走下了楼梯。这对于一个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无异于重获新生。 “我自己的年华,接连掠过我的身,仿佛是一片片黑影,接着我察觉到,背后有个神秘的黑影在移动,忽然揪住了我的发,往后拉,伴随着一声吆喝,‘这回是谁逮住了你,猜!’‘死,’我答话。听那银铃般的回音:‘不是死,是爱!’” 在这段文字中,伊丽莎白展现了她刚坠入爱河时的内心彷徨与不安,对她而言,勃朗宁的爱就像死亡一般,既让她感到不安,也难以捉摸。然而,婚后的生活改变了一切,勃朗宁的陪伴逐渐让她的不安消失,两人过上了平稳而美好的生活,正如那句话所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1850年,伊丽莎白出版了一卷诗集,其中包括了她为丈夫勃朗宁写的十四行诗,这也是这些诗首次公开发表。整本诗集有43首诗,书名为《葡萄牙人》,虽然这个名字与内容无关,但却与伊丽莎白曾写过一篇关于一对葡萄牙爱人的抒情诗有关。勃朗宁非常喜欢这首诗,甚至称她为“我的小葡萄牙人”,这个名字便由此而来。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夫妻两人始终未离开意大利,过着充实而幸福的生活。白朗宁在回忆时提到,“我们就像洞穴里的两只猫头鹰,快乐无比,只是‘巴’胖了,脸色也红润了。”有一位朋友也形容伊丽莎白说:“这位病人不只是恢复了健康,简直是变了一个人。”从曾经久病缠身的残废人,到现在可以登山涉水、探访各地的健康游客,他们的足迹遍布威尼斯、帕度亚、米兰等地。 1849年3月,婚后第三年,伊丽莎白刚过43岁生日,就为小家庭带来了新的欢乐——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贝尼尼”出生了。小贝尼尼非常聪明,展现出不凡的艺术天赋,后来也成为了一名艺术家。 1851年,白朗宁夫妇带着两岁的贝尼尼返回英国,但伊丽莎白却再也无法踏入她曾经的家门,也永远无法得到父亲的宽恕。
1844年5月,瘫痪24年、很少和男人接触的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破例约见
运赛过去
2025-02-19 19:34:4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