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17日,立法院院长孙科在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上提议“在西南边区划定犹太人寄居区”,他划出的“犹太特区”是腾冲和蒙自,第一批人数10万 1949年,蒋介石在退往台湾之前,曾邀请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前往台湾。然而,孙科并没有答应蒋介石的邀请,甚至没有选择留在大陆,而是悄然前往国外定居。遗憾的是,孙科一家在海外的生活并未如他所期望的那般安逸。当蒋介石得知这一情况后,忍不住吐槽道:“真是总理的不孝子孙!” 孙科出生于1891年深秋,年仅四岁时便随父母迁居到檀香山,整个童年时期都在国外辗转度过。作为孙中山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孙科自幼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成长。尽管他的大部分童年都没有父亲在身边,但孙中山给予的父爱从未减少,并且始终是孙科在人生和革命事业中的导师。孙科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渴望,尤其热衷于读书。通过刻苦努力,他最终从美国大学毕业,并且在回国后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成为了同盟会的成员。 孙科在同盟会中担任了编辑职务,并编写了两本书籍——《都市规划论》和《广告心理学概论》。这些书籍在当时具有前卫的思想,显示了孙科是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人。不到20岁,他便成为同盟会的一员,并在回国后,积极参与革命事业,担任了重要职务。然而,随着李宗仁、胡汉民、蒋介石等人物的崛起,孙科的资质反而显得平凡,逐渐被这些更为出色的人物所掩盖。 孙科与父亲的几位重要助手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尤其是与蒋介石的意见不合。由于这些分歧,孙科曾参与组织了“反蒋联盟”。但最终,孙科往往还是被他人牵着走,这让孙中山感到非常失望。虽然孙科才智出众,但在父亲的事业面前,他并未能够如预期那样独立担当,最终在一定程度上给父亲带来了困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欧洲大陆。在德国法西斯的迫害下,大量犹太人开始了新一轮的离散流亡。与此同时,远在东方的中国,一场关乎十万犹太难民命运的提案正在酝酿之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云南这片富饶而神秘的土地,一度被视为犹太人的新希望。 1939年初的中国,虽深陷抗日战争的泥潭,却仍然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为世界和平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中国西南边陲重镇,云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安全的环境,成为了国际避难所的潜在选址。当时的云南,不仅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更是战时物资运输的生命线,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都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发展。 1939年2月17日,在重庆召开的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上,立法院院长孙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在西南边区划定犹太人寄居区。这个提案的核心内容是选择云南省的腾冲和蒙自两地作为犹太特区,计划首批接纳10万犹太难民。腾冲位于云南省西部,与缅甸接壤,自古就是著名的玉石集散地,商贸繁荣;蒙自则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这一提议在国际犹太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色列信使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将云南描绘成犹太民族新的希望之地。在上海,著名的犹太社群领袖雅各布更是积极推动这一计划,他多次在社区集会上发表演说,将云南比作《旧约》中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迦南美地。 孙科在任广州市长期间,最为人称道的成就之一便是他推动了广州第一个公园的建设,这个公园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园。事实上,建造广州第一个公园的计划早在1918年初期就已提出。当时,负责设计的杨锡宗是一位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的专业人士。 他的设计方案具有典型的西欧园林风格,园区的平面布局规则方正,轴线对称,园内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塑。然而,由于缺乏后续的跟进,这一计划一直未能实施。直到孙科上任后,才将这一提案重新提上日程,并亲自督促落实。最终,广州第一公园按照杨锡宗的设计方案顺利建成,并成为了广州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官场生涯后,孙科一度感到“无官一身轻”的轻松,并开始向往过一种隐退的生活,可能会在某个书城安静地生活,远离政坛的纷争。然而,孙科在香港的日子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轻松。 传闻称,孙科在香港期间曾收到共产党的接触,邀请他留下并不要前往台湾。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孙科并没有答应这一提议,最终选择了离开香港。他的这一选择得到共产党方面的理解,毕竟孙科曾为国民党效力多年,一时难以做出改变。 回到台湾后,孙科除了依附蒋介石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曾经寄予希望的美国,也早已将他遗忘。在蒋介石严密控制下的台湾,孙科尽管年事已高,却仍然希望能发挥余热,但这一切都需要看蒋介石的脸色。1966年10月30日,蒋介石的寿辰时,孙科为蒋介石撰写了一篇《总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的文章,为其祝寿,并在文章中大力颂扬蒋介石,称他继承了国父的遗志,完成了未竟的事业,并且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展现了大智大仁大勇。此后,每逢蒋介石的寿辰,孙科都会撰写类似的祝寿文。
1939年2月17日,立法院院长孙科在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上提议“在西南边区划
运赛过去
2025-02-21 19:35:06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