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在江苏泰州鲍坝村,一家农户想要翻新房屋,在挖地基的时候,找了几个老乡

历史有小狼 2025-02-22 18:39:35

1981年,在江苏泰州鲍坝村,一家农户想要翻新房屋,在挖地基的时候,找了几个老乡帮忙,挖着挖着,有一处塌方了。忽然间,一股难闻的气味四散开来,有人喊道:“可能有毒,快跑啊!” 1981年,江苏泰州的天气刚刚回暖。鲍坝村的田野上,农忙的季节还未到来,村民们正在趁着这个农闲时节,做些平日里顾不上的农活和零工。这一天,村里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正聚集在一处宅基地上,帮着挖掘地基。 眼看着工程进行得热火朝天,谁也没想到意外会突然发生。就在挖掘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地面突然发出一阵闷响,紧接着塌陷了一大片。所幸边上的几个村民反应迅速,这才避免了人员受伤。但随即,一股难闻的气味从塌陷处弥漫开来,有人惊慌地喊道可能有毒,催促大家赶紧躲开。 现场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等气味稍微散去一些,一位胆子较大的村民小心翼翼地靠近塌陷处查看。借着天光,他发现深坑里竟然露出了一口石质棺材的边角。这个发现让在场的村民都倒吸了一口凉气,纷纷议论起来。 经过一番商议,村民们认为这种情况还是要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很快,警察赶到了现场。然而,当警察看到这口明显带有年代感的石棺后,也意识到这可能涉及文物问题,于是又通知了文物部门。 没过多久,一批考古专家来到了现场。专家们仔细观察后发现,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墓,而且从未被盗掘过。这个发现让专家们都激动不已,立即组织人手开展了紧急发掘工作。 随着封土被逐层清理,古墓的全貌逐渐显露出来。但专家们在尝试打开棺材时却遇到了难题——这口石棺的封闭程度远超预期,怎么使劲都纹丝不动。经验丰富的专家仔细检查后发现,棺材表面留有明显的糯米颗粒痕迹,这表明这是一座采用了特殊工艺的"浇浆墓"。 这种古代的智慧结晶,是用石灰、粗砂、糯米等材料调制而成的特殊粘浆,涂抹在棺材表面后经过层层夯实,最终形成了异常坚固的保护层。正是这种独特的工艺,让墓穴得以完整保存了四百多年之久。 最终,在专业切割设备的协助下,专家们才得以打开这口石棺。当棺盖被揭开的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棺内安睡着一对夫妇,他们的衣着、面容乃至睫毛都保存得惊人地完好,就连身上的肌肉都还保持着弹性。这在考古发现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这个意外发现不仅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材料,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明代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四百多年前的历史场景。 随着专家们的深入研究,这对安眠于地下四百余年的夫妇身份逐渐揭开谜底。在墓室一侧发现的石碑凭证,以及《明史》的记载,共同指向了一位在明弘治年间担任重要职务的大臣——徐藩,而与他合葬的女子则是其原配夫人张盘龙。 徐藩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与权势熏天的宦官刘瑾之间的对抗。当时的刘瑾权倾朝野,不少官员为求自保,纷纷趋炎附势。然而徐藩始终秉持着清廉正直的操守,不愿同流合污。这种坚持最终导致他得罪了刘瑾,被迫离开朝廷,返回故里。 不过,正所谓"邪不压正"。随着刘瑾势力的衰落和最终倒台,朝廷再次启用了徐藩。在重返朝堂后的日子里,徐藩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作风,勤勉克己,为官清正。这样的品格在当时的官场中实属难得,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然而,长期的操劳还是影响了徐藩的身体。在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归乡。但即便是离开了朝廷,徐藩仍然心系桑梓,始终没有忘记为民服务的初心。 回乡后的徐藩看到当地百姓往来艰难,便自掏腰包修建了一座桥梁,取名"金造桥"。这座桥不仅方便了南北通行,更成为了当地的重要基础设施。 后来,为了纪念徐藩对家乡的贡献,当地百姓将这座桥改名为"徐家桥"。这座桥一直保存到现代,即便在新桥建成后也未曾拆除,成为了一座历史的见证。 在那个以"三妻四妾"为常态的时代,徐藩的婚姻生活却显得格外独特。他与夫人张盘龙的感情十分笃厚,终其一生都只娶了这一位妻子。即便在他位居要职、春风得意之时,也未曾纳妾,这在当时的官宦之家中是极为罕见的。 如今,他们合葬于同一口棺椁之中,即便是经过了四百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保持着生前的容貌。

0 阅读:1088

评论列表

濠阳真逸

濠阳真逸

3
2025-02-23 10:04

不孝子孙啊,自掘祖坟!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