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李克农外出散步,突然,一个老农故意朝他扔了一个纸团,他捡起来一看,脸色大变:"不好了,快通知白崇禧撤退!" 1937年8月底的南京城,笼罩在一片战争的阴云之下。淞沪会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就在这个时候,李克农带着几位助手匆匆赶到南京,肩负着协助叶剑英建立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重要使命。 1937年8月的一个下午,李克农决定换上一身普通的中式便装,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在南京城中"散步"。 当天上午,李克农和叶剑英等人曾乘坐汽车到城西的五台山上参观高射炮阵地。据说这些高射炮都是刚从德国进口的,十分先进。除了李克农一行人外,当天还有苏、美、英、法等国的外交官前去参观。 傍晚时分,当李克农沿着南京城的街道漫步时,突然注意到路边有个戴草帽的矮个子老农。这位老农看似在路边休息,却在李克农经过时突然佯装摔倒,不经意间将一个纸团丢在了地上。更为奇怪的是,这位老农在丢下纸团后,还盯着李克农看了好一阵子,才慢慢踱步离开。 多年从事情报工作的经验使李克农对这种异常的举动格外敏感。他迅速判断这并非偶然,于是借着系鞋带的动作,悄然捡起了那个不起眼的纸团。 回到安全的住所后,李克农小心翼翼地展开了这个纸团。纸上的字迹匆忙但清晰:日本特务机关准备对白总长实施刺杀,计划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包括毒杀、枪击和爆炸三种备选方案,行动地点很可能是在白崇禧的两处住所之一。 李克农的脸色顿时大变,他忍不住脱口而出:"不好了,必须立即通知白崇禧撤退!" 但这个情报来源不明,真实性尚无法确认。李克农很快召集了同志们展开紧急会议。他们一致认为,在当前国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下,这则情报不能掉以轻心。 经过反复讨论,李克农想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谢和赓。谢和赓不仅是白崇禧的同乡和亲信,还与白崇禧的家族有着亲戚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谢和赓的真实身份是共产党员,是周恩来同志安排在白崇禧身边的"闲棋冷子"。 李克农深知谢和赓身份的敏感性,为了确保情报传递的安全,他精心设计了一套三重转递链。首先,李克农派出一名普通情报员与谢和赓在一家不起眼的茶馆接头,传递了关于日本特务刺杀计划的消息。随后,谢和赓又通过白崇禧的警卫长,以送文件为名,将情报放在文件夹底部。最后,警卫长才将文件直接呈交给白崇禧本人。 接到情报后,白崇禧开始不定期地更换住处,时而住在雍园公馆,时而又转移到清凉山别墅,让日本特务无法摸清他的行踪。 当时的宪兵司令谷正伦获悉风声,主动提出要派遣一个排的宪兵保护白崇禧。然而,白崇禧早已得知谷正伦与日本间谍组织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因此婉言谢绝了这看似善意的提议。 就在情报传递后不久,一群不速之客分成两路,翻墙而入时,院内的警犬突然狂吠起来,守卫的士兵立即开火,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枪战。这些入侵者正是日本特务,他们见别墅防卫如此严密,不敢久留,趁着夜色匆忙撤离。 事实上,白崇禧当晚确实曾前往清凉山别墅,但他在进入前门后,叮嘱了守卫一番,随即又从后门悄然离开,前往了升州路上的净觉寺借宿。第二天一早,当得知清凉山别墅遇袭的消息后,白崇禧不禁感叹提前得到预警的重要性,使他躲过了这次刺杀。 这个关键情报的提供者——戴草帽的老农,究竟是何许人也?李克农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努力。经过一番调查,他终于确认:这位老农名叫覃瑞义,是广西人,早年曾参加过邓小平等人领导的广西左江红八军起义。起义失败后,覃瑞义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被迫流落到上海谋生。 李克农得知覃瑞义的处境后,非常担忧他的安全,特地派人送去一笔钱,并建议他离开南京,以避开日本特务的报复。然而,覃瑞义婉言谢绝了这份好意,表示自己愿意继续为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台儿庄战役结束后,毛泽东撰写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这篇文章通过周恩来的渠道传到了白崇禧手中。白崇禧一口气读完全文,对其中的战略思想深表赞同,并将其精髓提炼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八个字。他将这一思想带给了蒋介石,后来这八个字甚至被军事委员会作为指导方针下达给全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最高战略方针。 白崇禧对共产党的游击战术非常推崇。在周恩来的建议下,他向蒋介石提出了设立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建议,并特意邀请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担任指导,传授游击战战术,提高国军将领的指挥能力。 然而,与白崇禧刺杀警报的成功预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克农后来通过情报网络向国民党军事情报部门提供的许多重要建议,大多未被采纳。在芜湖保卫战前夕,李克农已经获悉日军在长江中下游布置了严密的谍报网络,他立即向国民党方面建议实行宵禁、严查过往船只、打击日本间谍活动。遗憾的是,许多国民党官员对此置若罔闻,只顾着携带财物撤离,最终导致芜湖失守,数千军民惨遭屠杀,给抗战造成了重大损失。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