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湖北687分文科女状元戴柳,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戴柳下定决心从此在外漂泊了20年,直到成家都未曾和父亲再有来往,那么这位父亲为何要篡改女儿的志愿?而戴柳的态度又为何如此之坚决呢? 1999年,戴柳在高考中以687分的成绩成为湖北省黄冈市的文科状元。 这个分数,几乎注定了她将踏入北京大学。 高考成绩公布后,戴柳兴奋地与父母分享她的成绩。 但父亲平静地听着她的喜悦,甚至提到自己当年的未能上政法大学的遗憾。 可是,事后她报考的北大志愿,被父亲悄然更改为中国政法大学。 到戴柳收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开,她一度无法理解,为什么父亲要替她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她找到了老师,才得知父亲声称这是经过与戴柳“协商”后的结果。 戴柳在怒火中找到了父亲,然而父亲认为政法大学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父亲的解释让戴柳更加愤慨,因为她知道自己最渴望的始终是北大。 争执过后,戴柳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结果。 她带着满腔的委屈进入了政法大学。 虽然她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但对父亲行为的愤怒始终挥之不去。 她不再愿意与父亲有任何直接的联系。 大学四年,她鲜少与家人交流。 直到有一天,韩国的高校来中国招生,戴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且没有告诉母亲。 然而,当戴柳准备出国时,父亲的怒火再度爆发,认为女儿的选择过于自私,甚至指责她没有考虑家里的感受。 初到韩国,戴柳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语言不通、文化差异。 但她依然咬牙坚持,最终在韩国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此后,她最终在金融领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戴柳与家人之间的隔阂始终存在。 二十年的时光,她再也没有回过家。 每逢节假日,父母总是盼望她能回家一趟,但戴柳始终无法放下当年父亲篡改志愿的事。 直到她因身体原因辞去工作,选择在济州岛修养时,她遇到了伴侣。 两人性格合拍,志同道合,经过一年的相处,他们决定结婚。 然而,戴柳的父母对她的婚讯并不感到欣喜,婚礼的细节,甚至是婚姻的决定,都没有得到父母的参与。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在上海虹桥机场大厅,一名女孩无助地蹲坐在地上。 她刚下飞机就接到了爸爸的电话,告诉她修改了她的高考志愿。 而这正好是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最后期限。 女孩的父亲在周围“朋友”的建议下,选择让她填报财经类专业。 大家眼中的财经专业,似乎与金钱挂钩。 可是,女孩一直对财经类课程不感兴趣。 对她而言,专业兴趣和热情远比追求金钱更为重要。 然而,父亲却私自改变了她的选择。 这件在社会中,许多家长在孩子的高考志愿填写过程中,选择代为干涉或做出决定。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足以为孩子的人生指引方向,而忽视了孩子本人的兴趣。 许多家庭中,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修改孩子的志愿。 这样的做法,容易忽视了孩子本身的意愿。 《本科毕业后,我重返高考考场》,讲述了一名来自“油田系统”家庭的女孩的经历。 父母强烈要求她选择理科专业,即使她在物理学科上并不擅长。 她的父亲甚至在填报志愿时最终选定了“油气储运”。 事实上,她的兴趣本应是文。 这种选择,最终导致了她大学期间的极度痛苦。 她在理科专业中挣扎,成绩一度很差,挂了许多科目。 她最终决定申请退学,但父母坚决不同意。 尽管父母曾信誓旦旦地承诺会为她安排工作,然而在她毕业时,却遇到了工作分配政策的变化。 她最终决定重返高考的考场。 24岁时,她再次走进了课堂,经过努力,她终于考入了大理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 类似的故事在许多家庭中都上演,孩子最终可能会遭遇无法承受的痛苦。 家长的强制干预,尽管可能源于好意,但却很容易让孩子感到被剥夺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孩子提供一些建议。 信息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孩子们不再是被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视野狭窄”的一代。 参考文献:[1]王丽红.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志愿填报的特点及趋势调研分析——以某高校为例[J].西部学刊,2024(7):150-153
刚高考完的弟弟就发了张表给我,我也才工作一年而已[裂开]
【79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