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唯一的儿子彭云在美国定居,中国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肯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却也很无奈... "他真的不爱国吗?"记者的问题在马里兰大学的办公室内回荡。对面坐着的,是中国烈士江竹筠——人们熟知的"江姐"的唯一儿子彭云。这个问题背后,是几十年来国内对这位烈士之子的质疑:为何选择在美国定居,而不回国报效祖国? 这个疑问,要从2007年11月14日说起。在江姐牺牲58周年纪念日这天,三峡博物馆公开展出了一件镇馆之宝——江姐的遗书。这封特殊的家书并非用寻常笔墨写就,而是江姐在渣滓洞监狱中,将牢房吃饭用的竹筷磨尖,把盖的棉絮拆开烧成灰,以竹筷为笔,以棉灰为墨,在一张粗糙黄纸上艰难写下的文字: "若不幸,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决不要骄养,粗服淡饭足矣……" 这寥寥数语,是一位即将赴死的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这封遗书通过一名被我党理论打动并策反的看守秘密传出,辗转到了江姐表弟谭竹安手中,再由他转交给了谭正伦——一位身份特殊的女性。 谁是谭正伦?她不仅是江姐的闺蜜,更是彭咏梧的前妻,有一个儿子彭炳忠,是彭云同父异母的哥哥。这种关系在今天看来或许尴尬,但在那个年代,革命友谊超越了个人感情。 那是在1943年,23岁的江竹筠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与地下党负责人彭咏梧假扮夫妻。起初,她对如何扮演"假妻子"毫无经验,甚至差点忘记自己"已婚"的身份。但为了完成任务,她将自己完全投入这一角色,向亲朋好友介绍"丈夫"彭咏梧,称他为"彭四哥"。 在共同的革命工作和生活中,两人逐渐情投意合。江竹筠发现自己对彭咏梧有了感情,但她知道对方有家室,便向组织申请换人。组织考虑再三,1945年最终批准两人从假夫妻转为真夫妻。次年,他们的儿子彭云出生了。 1947年,为了革命工作需要,夫妻俩留下才满周岁的彭云,前往川东领导武装斗争。不幸的是,1948年1月,彭咏梧在掩护同志突围时牺牲。组织安排江竹筠在重庆照顾儿子,但这位刚失去丈夫的坚强女性,强忍与儿子分离的痛苦,坚决要求"到老彭牺牲的地方继续战斗"。 她写信给闺蜜谭正伦,请她接走彭云。谭正伦没有丝毫犹豫,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将彭云带走抚养。而江竹筠则在五个月后因叛徒出卖被捕,被关入渣滓洞监狱,经受了惨绝人寰的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直到1949年11月14日壮烈牺牲。 "为什么不选择回国?"面对记者直接的提问,彭云沉默片刻,平静地吐出两个字:"老了。" 这简短的回答背后,藏着多少复杂的心路历程。彭云从小就不是普通孩子,作为江姐和彭咏梧两位烈士的独子,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众人瞩目之下。一名与彭云同窗的老同学回忆,因为有彭云这个烈士子女,他们班级享受了超规格的待遇——学校安排最优秀的教师执教,尽可能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甚至市里组织各类活动都会特别邀请他们班级参加。 还有一次让同学们记忆深刻的经历:学校组织大家到渣滓洞进行红色教育,有人认出了彭云的身份,刹那间,参观的游客们将他们团团围住。最后还是有同学和彭云互换了衣服,才让他得以"脱身"。 在这样的光环和压力下,彭云丝毫没有飘飘然,也没有因特殊身份而懈怠学习。1965年,19岁的彭云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被拆分为解放军工程大学和哈工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后来调入北京机械工业部的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彭云与杨开慧的侄女易小冶结婚,两个革命家庭的后代在一起,似乎也是一种特殊的缘分。 彭云对科研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国恢复高考后,他迅速考入中科院计算机系研究生。因为表现突出,彭云被选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美国深造。在美国,他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担任了一年客座教授。 让许多人意外的是,学成后的彭云并非直接留在美国,而是第一时间回到了祖国,加入中科院从事计算机相关研究。他希望能将所学用于祖国建设,实现母亲遗愿中"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嘱托。 然而,在那个年代,国内研究条件确实存在局限。当美国一家大型出版社邀请彭云担任首席编辑时,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前往美国。后来,他又被美国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从此与妻子定居美国。 "母亲让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嘱咐,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彭云对记者坦言,"我一直希望能做出一个大成绩,就像钱学森一样,让祖国在这个领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成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心中愧疚渐生。
毛泽东在军事上的4大疑问:第一,为什么从来不拿枪?毛主席是中国近代公认的
【1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