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伊阙佛龛之碑,褚遂良唐楷最大碑
坚持走路
2025-04-03 15:05:11
【伊阙佛龛之碑】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碑高288厘米、宽190厘米
位于宾阳南洞窟门外北侧。
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唐楷书法之最大碑者,是初唐楷书之精品。
碑首之上有仿木构屋檐,该碑碑体及屋檐为北魏旧物,原碑文32行,行51字,字径4厘米,该碑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书丹,镌刻1600多字,因碑额上有两行六字篆文“伊阙佛龛之碑”,又称《伊阙碑》或《褚遂良碑》。
碑文除记述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后做功德祈福而造像并颂扬其母外,大部分是对李泰的一片颂词,尤其着意于他的忠孝与才华。
有唐一代,书法名家群才辈出,创造出楷书的不同风格,《伊阙佛龛之碑》系褚遂良46岁时的作品,其结构雄浑秀逸,笔力挺劲,全碑呈现庄严博大之气势。
(清)刘熙载称它“兼有欧虞之胜”,(清)康有为称其“清虚高简”。
该碑笔法上显示出褚氏晚年力作《雁塔圣教序》那种代表褚氏独特成就的“褚体”的发展轨迹。
褚遂良(公元596-659年),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唐太宗诏命辅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代表作有《孟法师碑》、《伊阅佛龛之碑》、《雁塔圣教序》等。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公元499年,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去世,他的第二个儿子元恪继位,史称魏宣武帝。
公元500年元恪决定开凿宾阳三洞石窟为过世的父母祈福。公元523年,北魏王朝无力继续营造宾阳三洞,当时仅宾阳中洞完工,开凿了11尊高大精美的艺术佛像,其余南北两窟只凿出了窟形、窟顶和佛像位置,在中洞和南洞之间临近地面的崖壁上也开凿了一块硕大的碑刻题记,整个宾阳三洞工程耗时24年,构建了一个气势非凡的佛窟圣殿,宾阳三洞代表了北魏石刻造像艺术的最高峰。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唐太宗李世民悲痛欲
绝,赐谥号“文德”。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出资为母亲在龙门西山开窟造像,重新修葺北魏王朝没有完工的宾阳南洞和北洞,在原来的基础上精心规划布局雕刻出阿弥陀佛主尊、弟子、胁侍菩萨等佛像和众多小龛,替其父皇为文德皇后祈福,以博取“纯孝”的美名,借以展示自己拥有帝王般的志向和卓越才智。
《伊阙佛龛之碑》是魏王李泰抹去北魏原碑文为其母长孙皇后祈冥福重刻的发愿文,又称“三龛记”。其碑体高大,通高5.0米,宽2.0米,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因处于露天摩崖上,在千年风雨侵蚀中已有部分风化缺失。
龙门石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