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我国导弹50年难关!山东女子造出“天眼导弹”,坐拥26项专利

一道Talk君 2024-11-27 14:24:43

2011年,某个隐秘的导弹试验基地,一枚通体银灰的导弹腾空而起,划出一道与众不同的轨迹直插云霄。

它不是沿着传统的抛物线飞行,而是以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椭圆形轨迹飞向远方目标,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弹道导弹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她就是被誉为“火箭娘子军”的魏诗卉。

大多数人或许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提起“天眼”导弹,想必军迷圈子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中国新一代中远程导弹的代表作,“天眼”导弹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导弹技术的封锁和垄断,极大地震慑了那些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势力。

而“天眼”背后的“母亲”,正是这位看似柔弱,实则内心无比坚韧的女性——魏诗卉……

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

魏诗卉的故事要从她的家庭说起,出生于1978年的她,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军二代”家庭。

父亲魏建国是一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只要每次回家,父亲身上那套笔挺的军装和讲述的惊险飞行故事,都在年幼的魏诗卉心中埋下了崇敬和向往的种子。

而她的外公杨云卿,则是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洗礼的老兵。

投笔从戎、浴血奋战、建设西北,外公的人生经历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深深地感染着魏诗卉,让她从小就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什么才是值得一生奋斗的目标。

浓厚的家庭氛围,在魏诗卉心中种下了科技强国的种子,从小她就对各种机械装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拆拆装装探究其中的奥秘。

别人眼中的玩具,在她手里就变成了一个个可以研究的对象,而那些关于导弹、火箭的科普书籍更是让她爱不释手,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1996年,18岁的魏诗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成为这所“海军军官摇篮”中为数不多的女学员之一。

在这里,她经历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系统的专业学习,从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到舰艇指挥、武器系统、电子对抗等专业课程,她都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韧劲,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然而,魏诗卉并没有满足于此。

在获得军事运筹学硕士学位后,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报考火箭军工程大学的导弹制导与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

这个决定,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的,导弹制导与控制,是一个高度复杂和专业的领域,需要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

面对家人的担忧和朋友的不解,魏诗卉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科研之路。

披荆斩棘的科研之路

在火箭军工程大学,魏诗卉开始了她“开挂”般的学习生涯。

为了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的养分。

为了弄懂一个公式她可以推演几十遍,为了验证一个理论她可以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没多久她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导弹专业人才。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博士毕业的魏诗卉加入了火箭军研究院,成为著名导弹专家肖龙旭团队的一员,正式开始了她的导弹科研生涯。

彼时,中国的导弹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提高导弹打击精度是摆在所有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而魏诗卉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攻克这个困扰了中国导弹界多年的技术瓶颈。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让她对导弹制导技术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终于,在一次试验中,魏诗卉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异常的数据,经过反复分析和排查,她发现,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出现的轻微抖动,是由于内部一些关键器件性能不够稳定造成的。

找到了问题根源,解决问题就有了方向。

她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攻关,最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算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导弹飞行过程中的振动,极大地提高了导弹的飞行稳定性和打击精度。

这项成果的取得,让魏诗卉在业内崭露头角,也为她赢得了“火箭娘子军”的称号。

但她并没有沉溺于已有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的目标——研制中国新一代中远程导弹。

瞄准星辰大海的“天眼”

进入21世纪,世界军事格局风云变幻,各国都在加紧研发新型武器装备。

传统的弹道导弹,由于飞行轨迹固定易于被拦截,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研制突防能力更强、打击精度更高的新一代导弹,成为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2010年,魏诗卉接到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攻关中国新一代中远程导弹的制导技术。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要知道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军事强国掌握着类似的技术,而且对中国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

面对巨大的压力魏诗卉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投入到新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中。

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推演,一个大胆的设想逐渐在她的脑海中成形:如果让导弹以椭圆形的轨迹飞行,而不是传统的抛物线轨迹,是否就能突破传统弹道导弹的局限性呢?

这个想法很大胆,也很冒险。

因为椭圆弹道导弹的设计和控制难度都远远高于传统的抛物线弹道导弹,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能否实现还是一个未知数。

面对质疑和压力魏诗卉没有退却,她坚信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途遥远。

她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理论推导和仿真模拟,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为了验证椭圆弹道的可行性,魏诗卉和团队成员常常要到条件艰苦的试验场进行实弹发射试验,戈壁滩的烈日炎炎,冬天的寒风刺骨,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2011年,魏诗卉带领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枚采用椭圆弹道飞行的导弹——“天眼”导弹。

“天眼”导弹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弹道导弹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与传统的弹道导弹相比,“天眼”导弹能够对更远的目标实施打击,且在飞行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飞行轨迹,打击精度更高,更重要的是椭圆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难以预测,突防能力更强。

毫不夸张地说,“天眼”导弹的研制成功在当时直接震动了全世界。

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加大对中国导弹技术的封锁和打压,甚至不惜开出巨额年薪,企图挖走魏诗卉等中国顶尖的导弹技术专家。

一颗赤子心,照亮强军路

但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魏诗卉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心。

因为对她来说,没有什么比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更重要,她婉言谢绝了所有来自国外的邀请,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祖国,继续为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根在中国,我的梦想是为祖国打造最强的‘矛’”。

这是魏诗卉的心声,也是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的承诺。

多年来,魏诗卉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她主持研发的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提升中国导弹武器装备的性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不幸的是,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魏诗卉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但她心中始终装着祖国的国防事业,即使在生病期间她依然坚持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爱。

“作为一名国防科技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为祖国打造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魏诗卉说,“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会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魏诗卉的故事,是无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缩影。

正是有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才有了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突飞猛进,才有了祖国如今的强大。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导弹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中国导弹技术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但魏诗卉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她的身上,有着太多令人敬佩的品质:爱国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淡泊名利……

她就像一颗闪亮的星辰,照亮了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道路,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她的故事,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不知道大家对“火箭娘子军”魏诗卉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信息源:

[1].百度百科魏诗卉

[2].官方媒体澎湃新闻《【(青年女科学家】魏诗卉:一身戎装 最美芳华》2019.05.07

[3].官方媒体中工人物《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魏诗卉:追寻导弹梦 科研无止境》2019.05.22

[4].官方媒体中国军网《他们带领科研团队为导弹打造最强“大脑”》2019.10.10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