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栈老板娘给青年毛主席看相时表示:“你未来必有大用!”

赵婧瑶说历史 2024-12-27 15:22:34

前 言

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深受进步思想熏陶,渴望了解社会现实、探寻救国之道。

当时中国社会动荡,百姓困苦,他们心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切。

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二人萌生出穷游之念,欲亲身走访,了解民间疾苦,为改变国家命运积累实践经验。

为此,他们做了简易准备:仅携带一些简单生活用品、纸笔,以便记录沿途见闻。

还提前规划好大致路线,以长沙为起点,游历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县。

那么,青年毛泽东和萧子升的游学之旅究竟是怎样的?途中又有哪些奇闻趣事呢?

关切农民疾苦

一路上,他们历经诸多困难。

湖南的夏天骄阳似火,他们头顶烈日,行走在滚烫的石板路上,时常风餐露宿,忍饥挨饿。

在野外露宿时,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

睡前,萧子升要去河边洗脚,毛泽东笑着打趣说他是“要饭的绅士”。

他们走过许多市镇和农村,一路了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风俗。

在所有接触的人群中,毛泽东特别注重接近广大的农民,每到一个地方就主动跟农民拉家常,还顺便给他们干点农活。

农民看到毛泽东说话亲切,讲的都是农家话、农家事,又同情关心他们的疾苦,因此都愿意和他交谈,留他们吃饭住宿。

在聊天交流中,农民们纷纷诉说自己长年辛苦劳作却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苦难现实,还告诉毛泽东,由于政府的层层盘剥,有些地方已经发生了农民暴动。

这些都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触动。

尤其在他们的同窗好友何叔衡家中,看到何叔衡一家人其乐融融,萧子升感叹道:“何老先生以耕种土地而自食其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生活不是很快乐吗?”

毛泽东接着说:“他所关心的是稻谷的收成和猪的长势,一旦获得足够的家用,他就快乐而满足了。但是要知道,他是自耕农,他为自己而劳作,这才是他快乐的原因。那些必须为别人而劳作的农夫却是痛苦的。他们起五更睡半夜地干活,到头来必须将劳动成果拱手送给地主。更不幸的是,有些想在田间出卖劳动力的人,却无人雇用,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这类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屡见不鲜。”

从两人的对话可以说,毛主席的观点非常一针见血,他直接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农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所有权的不平等导致的社会不公和农民的贫困与痛苦。他的这种深刻洞察,也为他后来领导中国革命、推动土地改革等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客栈老板娘看相

在去沅江县城的途中,他们来到一家小客栈,在那里吃了晚饭,并决定在那里夜宿。

小客栈由于没有别的客人,那个年轻漂亮、大概20岁左右的老板娘便过来和他俩搭话:“二位先生从哪里来呀?”

毛泽东告诉她是从益阳来的。她说:“二位没有益阳口音呢。”“我们是湘潭和湘乡县人。”毛泽东又补充道。

她吃惊地说:“啊呀,那地方远着呢。”

然后道:“我知道二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什么是了不起的人物?难道你会看相吗?”

她点点头道:“是的,我知道一点看相术,也会测字,可以预知吉凶,我爷爷教我的。

我爷爷是个读书人,出过一本诗集,叫《桃园曲》。我父亲也是个有学问的人。

但他们二人在三年间相继去世了,只剩下我和母亲在这世上相依为命,就开了这家小店。”

她母亲似乎听到什么,从屋里叫道:“茹英,不要胡闹。不怕得罪客人呀!谈点别的吧。”

“不,没关系。请你直言,绝不会生气。”

于是,老板娘便仔细端详着他们的面容,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的看法,夸赞毛泽东天庭饱满,日后必成大器;又说萧子升眉清目秀,定有一番作为。

老板娘把毛泽东和萧子升今后几十年的功名利禄、婚丧嫁娶、福禄寿喜和吉凶祸福一一历数。

毛泽东和萧子升虽然并不相信看相之说,但觉得有趣,也并未在意她的话。

他们感谢老板娘的好意,第二日天明便继续踏上了游学之路。

密印寺的奇遇

毛泽东和萧子升在游学途中听闻沩山密印寺的大师傅预言很准,心中充满好奇,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两人一路跋涉,终于来到了密印寺。

他们来到寺门,递上名帖欲晋见方丈。

接待的小沙弥见两人是行乞模样,便婉言拒绝。

毛萧二人递进名帖,方丈见“毛”字寥寥数笔却占三格,“萧”字洋洋上十笔却拘于一格,慧眼识出毛泽东不同寻常,乃破例接见。

方丈与他们共进晚餐,席间谈论人生哲学。

方丈讲了一番佛教的美德,而后目望毛泽东问道:“毛施主,贫僧敢有一问,佛教何以在中国千年不衰?”毛泽东答:“自然有人信它了。”

方丈觉得回答简单,阐述道:“第一,它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对世间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阐扬。第二,历史上中国的帝皇有宗教的天性或哲学倾向。”

毛泽东不以为然:“我以为不是天性,是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接着,他们又探讨了中外宗教的异同,毛泽东表示:“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用那样的宗教战争,几个宗教和谐地共存,对国家来说不是坏事。”

方丈同时劝萧子升皈依佛门,不然“他日定难留中华”。

这次谈话让毛泽东和萧子升陷入了沉思。

对于方丈的预言,他们虽不全信,但也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次密印寺之行,让他们对人生、对国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领悟出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深刻道理。

这次密印寺的奇遇,对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更加坚定了自己探寻救国救民之道的决心,为日后领导中国人民走向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萧子升,虽未立刻接受方丈的规劝,但在日后的人生选择中,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这次经历的影响。

他们的命运,在这次密印寺的相遇中,悄然发生着改变。

穷游的意义与影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的这次穷游,犹如一场特殊的征程,既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对思想的洗礼。

这次穷游让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他深知,唯有深入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可找到真正的救国救民之道。

这也为他后来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穷游中的种种经历进一步坚定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未来在于广大的工农大众,只有团结他们,国家才能实现富强,人民才能获得幸福。

对于萧子升而言,这次穷游同样影响深远。尽管他在某些观点上与毛泽东存在分歧,但此次经历让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与毛泽东的交流和争论中,他不断思索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

尽管萧子升后来没有选择与毛泽东一样的革命道路,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尊重。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青年毛泽东的“游学”调研

人民网:组图:毛泽东为何称“沩山是个好地方”

《湘潮(上半月)》,2010年.11期,刘谷东,《青年毛泽东千里徒步游学益阳》

2 阅读: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