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进入农妇家躲避敌人搜查时,她突然大喊:你们要找的人在这

是丸子吖 2025-01-10 10:37:22
引言:

1933年秋,黄袍山的天空下笼罩着浓厚的危机气息,敌人的围剿声从山脚蔓延到山腰。此时的毛主席,正在被迫突围的途中,紧急寻觅一处藏身之所。一路追逐,他最终选择敲响了一位农妇的家门。而当敌人气势汹汹地搜捕至门外时,农妇却做出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她站在门口大喊:“军爷!你们要找的共产党就在我家!”敌人愣住了,毛主席也愣住了。

相识:红军村妇的奇缘

在黄袍山的深处,黄菊喜的日子一度如同无数山村妇人般单调而艰辛。她出身贫苦,自幼便尝尽旧社会的苦楚,年仅十二岁就被迫成为童养媳。起初,她尚且抱着一丝侥幸,希望婚后的生活能摆脱幼年的困厄,但现实并未如她所愿。

丈夫自小体弱多病,勉强活到了成人,却没能撑过她最小的孩子刚满月的那年。五个孩子尚在襁褓,而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却撒手人寰,这让黄菊喜的人生跌入了深渊。

为了养活五个孩子,她咬紧牙关踏上了乞讨的路,沿街乞食的苦楚不必多言,那些被无情赶走或遭白眼的记忆,像烈日下晒裂的泥土,一次又一次地将她的心浇灌得更加坚韧。

世人的冷漠让她明白,唯有靠自己,才能守护这五个孩子不被饿死。在她最困难的那些日子里,亲眼目睹了地主和保安队的横行霸道,她内心对旧社会的恨意也因此深深埋下。

那是1930年,红军第一次来到黄袍山的时候,红军的到来仿佛吹来了一阵不一样的风。他们不像平日那些总爱欺压百姓的保安队,也不像强征军粮、掠夺民女的国民党军队。相反,这群人对村民和蔼可亲,与乡亲们一起下地干活,甚至主动帮忙挑水劈柴。黄菊喜起初对这支队伍心存疑虑,她在乞讨时见过太多“伪善”的面孔,不愿轻易相信这些人真的不图乡里百姓的什么东西。

但红军用行动彻底打消了她的疑虑。他们不仅不拿乡亲们一粒粮,还自发帮忙修缮村里的破旧道路,甚至有人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将仅有的一块干粮分给村民。一位红军战士还在帮她劈柴时,抽空耐心地向她解释:他们是穷苦人家的子弟,愿意为推翻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而奋斗。

朴实的语言让黄菊喜内心那颗冷硬的种子逐渐发芽。她不懂什么“革命道理”,但她明白,这些人和地主、土匪不一样,他们不是来掠夺的,而是来帮助像她这样穷苦人的。

就在这段时间里,她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那天,黄菊喜正在院子里喂鸡,突然看见一个身材高瘦、面带笑容的男人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几个身着红军服的年轻人。起初她只是礼貌性地站起身迎接,脸上带着一丝拘谨和警惕。但很快,这位自称“毛委员”的人就用他那洪亮的笑声和和蔼的语气打消了她的顾虑。毛主席弯着腰,仔细询问着她家的情况,言语中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姿态,反而像个邻居般亲切。

听着毛主席讲红军的革命理想时,黄菊喜起初有些不解,她并不完全明白这些“新鲜词汇”的深意。但毛主席谈话的真诚与平和,渐渐让她生出一种亲近感。特别是当他提到要帮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推翻地主压迫的时候,黄菊喜的眼睛里第一次闪过一丝亮光。那是一个从未见过世面的小村妇第一次从“希望”这个词中感受到力量。

那天的谈话持续了很久,黄菊喜将家里仅有的一点红薯煮熟端上来,想留毛主席他们吃点东西。毛主席连忙摆手谢绝,说:“大姐,你日子过得苦,留着自己吃吧,我们红军哪能抢百姓的粮食呢?”

后来,毛主席接过她的一个红薯,笑着说:“这可是咱穷苦百姓的好东西啊,吃了它更有劲为老百姓打天下!”他边说边将红薯掰成两半,和旁边的战士一起分吃了。黄菊喜看着这群人吃得满脸带笑,心头却忍不住泛起酸楚。

从那天起,黄菊喜彻底信任了红军。尤其是毛主席,他的每一句话都让她感到安心和振奋。让她感触最深的一次,是毛主席和她聊到自己家里的事。他说他也是个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在湖南种田的时候,见过太多穷人被地主欺压的场景,所以发誓要为穷人做点事。

毛主席的话朴实无华,却戳中了黄菊喜心中最软弱的地方——一个农妇的希望,其实从来都不是什么天大的奢求,她只是想自己和孩子们能填饱肚子,日子能好过一点,仅此而已。

从那以后,黄菊喜成了村里最热心支持红军的人。她不仅拿出家里仅有的粮食接济红军,还让自己的长子吴朝义加入了红军。有人劝她:“你家日子都这么苦了,还送儿子去打仗,这不是让你自己断后吗?”但黄菊喜却坚定地说:“我这一辈子早就没有盼头了,可我儿子不一样,他还能为穷人做点事,他去红军,不是断后,是为咱穷人争出头!”

黄菊喜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决定会带来那么大的代价。长子吴朝义参军不到一年就传来了战死沙场的消息。她听到消息时,手里的篮子“啪”地摔在地上,但眼泪只是短暂地在眼眶里打转,最终还是咬紧了牙。

她摸了摸家里其他几个孩子的头,咬牙说:“你们记住,咱们家欠共产党一条命,咱不能退缩。”从此,这位普通的山村母亲成了红军最坚定的支持者。

突围:惊险时刻的生死抉择

1933年深秋,黄袍山村民的日子被一层不安笼罩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部队一路搜山,村民们的草棚、土墙甚至锅底灰都被挨个翻过,就连深山里的野兽也被枪声惊得四处奔逃。

黄菊喜家的院子,此刻也并非往日那般安宁。一天夜里,敲门声急促响起,她迅速放下手里的针线活,起身走到门口。透过木门缝隙,她的目光顿时一震——毛主席就站在门外,身后跟着几位身着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他们神色凝重,满身风尘。黄菊喜赶紧开门,压低声音说道:“快进来!”

毛主席和战士们跨进院门后,第一时间四处环顾,而后才稍稍松了一口气。这并非毛主席第一次到黄菊喜家,但此刻的情形与以往完全不同。他们脚步匆匆,身上泥土未干,显然已经疲于奔命。毛主席低声告诉黄菊喜,敌人已经将黄袍山包围得水泄不通,四处搜查红军的踪迹,情况异常危急。黄菊喜听完,眉头一皱,随即坚定地点了点头:“别怕,进了我家,就算搭上我的命,我也护住你们!”

毛主席看着她,一脸的疲惫中多了一丝感激。他拍了拍她粗糙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大姐,这一次恐怕比以前更凶险,我们不能连累你……”还没等他说完,黄菊喜断然打断:“毛委员,我老黄家跟共产党是生死的交情!只要你们能救下更多穷苦人,我命不要也行!”这一番话,说得铿锵有力,连毛主席都一时无言,只能默默点头。

黄菊喜没有再犹豫,将毛主席和几位红军战士领到后院的一处隐蔽柴房。那里堆满了枯柴和干草,稍作伪装后,便很难被外人察觉。刚安排妥当,前院传来一阵震天响的砸门声。黄菊喜一愣,随即低声嘱咐:“你们别动,藏好。”话音未落,她抹了把额头的汗,转身跑向前院。

门外的敌人已经等得不耐烦,听见院子里有动静,更是用力砸门:“开门!不然老子就砸进去!”黄菊喜深吸了一口气,尽量平复慌乱的心跳,随后稳稳打开了大门。门外站着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为首的军官满脸凶相,腰间别着一把亮晃晃的手枪。他盯着黄菊喜,语气蛮横:“我们接到报告,共产党就藏在你们村子里!把人交出来,不然你就吃不了兜着走!”

黄菊喜低垂着眼,故作慌乱地擦了擦手:“军爷,我一个穷婆子,哪敢藏共产党啊?您要搜就搜吧。”她的声音中透着害怕,但又掺杂着些许镇定。军官狐疑地瞪了她一眼,抬手示意士兵们准备搜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菊喜突然大声喊道:“军爷,你们别费事了!你们要找的大官就在我家呢!他还藏什么!”

这一声大喊,让敌人怔住了,院子里一片死寂。毛主席躲在后院,听到这句话的瞬间,也不由得愣住了。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如此信任的黄菊喜,居然在此时“出卖”了他。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黄菊喜立刻补充道:“不过,他说要从后院跑!快去追吧!别让他跑了!”

敌人一听,顿时慌乱起来。为首的军官挥手命令:“分几个人搜后院,其他人跟我去围后山!”士兵们接连应声,匆忙涌进后院四处翻找,而军官则带着大部分人急匆匆地冲出村子,向后山搜捕而去。

黄菊喜目送敌人离开,随后回头看了一眼闯进后院的几个士兵。她的二儿子吴朝炳正藏在柴房里,已经换上了一套破旧的衣服,将自己伪装成普通的山村百姓。就在敌人踢开柴房门的一瞬间,吴朝炳猛地站了出来,眼神冷静而坚定:“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共产党!”他的声音响亮,竟让敌人都愣了一下。

领头的士兵打量着他,皱起了眉头:“你?”吴朝炳挺直了腰杆,毫不畏惧地回答:“你们不是要抓共产党吗?现在人就在这里,杀要杀,剐要剐,随你们便!”敌人一时半会儿还没反应过来。吴朝炳的身影瘦削,但眼神却让人不寒而栗,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势,似乎压过了他们手中的枪。

站在一旁的黄菊喜内心翻江倒海,但脸上却看不出丝毫波澜。她知道,此刻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可能关系到藏在柴堆后的毛主席和其他红军战士的生死。她咬着牙,眼睁睁看着敌人将二儿子五花大绑地拖出门外,却一声不吭,目光死死盯着吴朝炳,仿佛想将他的模样牢牢记在心里。

士兵押着吴朝炳离开了,黄菊喜瘫坐在门槛上,眼泪终于无声滑落。但她没有哭出声,只是深吸了几口气,随即起身,将柴房门重新关好,假装若无其事地回到了前院。她必须撑住,不能让敌人再起疑心。

夜深人静时,毛主席从柴房里走出来,看着脸色苍白的黄菊喜,沉默了许久。他知道,这个刚强的女人刚刚用最极端的方式保住了他的命,却也亲手将自己的儿子送进了敌人的刀口。他拍了拍黄菊喜的肩膀,语气沉重地说道:“大姐,你放心,革命胜利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记住你的牺牲。”

黄菊喜没有回话,只是点了点头,随后转过身去,擦干了脸上的泪水。她知道,这场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而她的命运,也将在这一夜彻底改变。

忠烈:满门英烈的血与泪

敌人押走吴朝炳后,黄袍山的夜晚陷入了一片沉寂。但对黄菊喜来说,这个夜晚却没有尽头。院子里,柴房的门半开着,枯草散落一地,刚才的一切宛如一场梦魇,却让她无法从中醒来。吴朝炳被敌人带走的画面一遍又一遍地在她脑海中回放,每一次回想,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在她心头划过。

黄菊喜坐在门槛上,紧紧攥着自己的双手,指节泛白,泪水已经干涸。她知道,她的儿子这一去很难再回来。

她更知道,敌人不会轻易放过吴朝炳。那帮人凶残狠毒,酷刑折磨在所难免。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后悔让儿子站出去。为了保护毛主席,为了保护红军,为了保护乡亲们,吴朝炳的牺牲是必然的。黄菊喜很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次“选择”,而是一种宿命。作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母亲,她从来都明白,这条革命道路注定充满了牺牲和血泪。

吴朝炳的壮烈牺牲并不是这个家庭的第一场生离死别。几年前,黄菊喜的大儿子吴朝义,在江西铜鼓战役中英勇牺牲时,她早已尝过失去至亲的痛苦。那时候,消息传来的时候,她正在地里干活。信使的到来让她手中的锄头“哐当”一声掉在地上。听到“朝义牺牲了”这几个字,她整个人僵在原地,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

但这位坚强的母亲没有号啕大哭。她只是擦了擦眼睛,捡起锄头,继续埋头干活。她不想让任何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傍晚回到家,她拿出吴朝义参军时穿过的一件旧衣服,一针一线地缝补,直到深夜。一旁的孩子们不解地问:“妈,大哥不在了,你缝他的衣服干嘛?”黄菊喜没有抬头,只是淡淡说道:“留着给他下次回家穿。”话虽如此,但她心里清楚,这件衣服吴朝义再也穿不上了。

失去吴朝义的痛楚没有让黄菊喜退缩,反而让她更加坚定地支持红军。她告诉其他孩子:“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你们大哥为了穷人打天下,死得值!咱们家能生在这个世道,就该有人去拼命。”她的话没有半点犹豫,仿佛说的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一名普通的革命战士。正是在她的鼓励下,二儿子吴朝炳和三儿子吴朝福也先后加入了红军,成为毛主席领导下的坚强力量。

这些孩子的命运,似乎注定要与死亡相连。吴朝炳牺牲后,吴朝福紧随其后。那个曾经在战斗间隙给母亲写信报平安的儿子,最后一封信只写了短短几句:“妈,最近战事很紧,您别惦记我。朝炳哥不在了,我要替他好好干。”没过多久,黄菊喜便听到了吴朝福的噩耗——他在一次掩护战中,为了掩护战友突围,主动留在原地吸引敌人火力,最终中弹牺牲。

黄菊喜听到消息后,独自一人坐在门前,握着吴朝福给她写的那封信,泪水打湿了信纸。她强忍着没有哭出声,只是低声自语:“孩子,妈没本事,没能护住你们。但你们放心,妈不会后悔,你们死得光明磊落!”

接连失去三个儿子,黄菊喜的身体已经明显消瘦,但她从未在村人面前展现过一丝软弱。她依然会早早起床下地干活,依然会热心帮助红军传递情报,依然会在敌人面前镇定自若。她知道,革命尚未成功,红军需要她这样的人,而她,不能倒下。

命运并没有因为她的坚强而放过她。她的两个女儿吴凤桂和吴满桂,也在这场战斗中献出了生命。大女儿吴凤桂是一名红军医护员,随部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时,不幸遭遇敌军埋伏,被捕后惨遭折磨。她誓死不肯透露红军的行踪,最后被敌人当众杀害。而年仅十四岁的幺女吴满桂,更是因为为红军传递情报被敌人抓住,当着黄菊喜的面被残忍杀害。

那一天,黄菊喜被敌人押到村口,和围观的乡亲们一起目睹了这场人伦惨剧。敌人残忍地逼她下跪,嘲笑道:“老东西,你五个孩子都死光了,咱今天饶你一命,让你一辈子活在痛苦里!”黄菊喜的双膝跪在地上,但她的脊梁却挺得笔直。她咬紧牙关,抬头看着那些敌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共产党还在,红军还在!我老黄家就算死光,也能换来咱穷人的出头日!”敌人气得抬枪砸在她的背上,她却没有发出一声痛呼。

自此,黄菊喜成了黄袍山远近闻名的“菊喜妈”。她的五个子女先后为革命牺牲,自己也多次被敌人抓捕拷打,却始终咬紧牙关,从未透露过红军的半点消息。在敌人眼中,她是最顽固的“土匪婆子”;而在乡亲们和红军战士眼中,她是值得尊敬的英雄母亲。

多年后,毛主席每每提起黄菊喜,总是心怀感慨。他曾说:“没有千千万万像菊喜妈这样的英雄,哪有我们的胜利?”黄菊喜的名字,也被深深刻入了革命的史册。

总结:

黄菊喜,一个看似平凡的农村妇女,用自己和家人的鲜血,书写了一部英雄母亲的史诗。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岁月中,她的勇敢与智慧,为红军的胜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毛主席的安全脱困,以及革命火种的延续,离不开像黄菊喜这样无数普通人的无名奉献。而她那一声“你们要找的人在这”的大喊,虽惊天动地,却早已融入了历史长河的默默注脚。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