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对多数人而言,是人生大事。攒了多年积蓄,背上沉重房贷,就盼着能有个安稳的家。
一家人围坐吃顿饭,闲暇时在阳台晒晒太阳、赏赏景,多舒心。
可有人花 300 多万买套房,安稳住了 4 年,却惊闻自家竟是凶宅,任谁碰上,都得懵半天,心里翻江倒海。
今天,就讲讲买房撞上凶宅的那些事儿。
平静被打破:得知是凶宅
长沙人林先生在上海辛苦打拼多年,手头攒够钱,想给家人更好生活,2020年狠狠心拿出 300 多万,在上海浦东新区挑中一套二手房。
入住时,一家人欢欢喜喜布置新家,邻里关系融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但由于房子较小,加之孩子出生,空间更是显得捉襟见肘,于是一家人索性去租房子,然后将这套房子用来出租。
最近,租客询问林先生这套房子是否有问题,他才得知这套房子出过命案。
刹那间,家的氛围全变了。
这件事让他感到恶心,并且孩子落户在套房子上,他认为这对孩子和自己不好,产生了抵触情绪。
经济上的打击同样沉重。林先生本盼着房子增值,给孩子留笔财产,或是换套大房改善生活。
如今,消息传开,房产中介一听地址就摇头;偶尔有看房客,一听 “凶宅” 俩字,扭头就走。
周边房价蹭蹭涨,自家房价却一跌再跌,无人问津,贬值不少。
卖方的算盘:隐瞒实情为哪般?
好端端的房子,咋成凶宅又被瞒得死死的?多数时候,是原房主心存侥幸、打起小算盘。
有的房主觉得命案不光彩,说出去房子铁定砸手里,便绝口不提;有的被问到时,顾左右而言他,糊弄过去;更有甚者,伪造房屋信息,篡改居住历史,想蒙混过关。
从法律层面讲,这涉及卖方的告知义务。
我国没全国统一、详尽的 “凶宅” 法律条文,但不少地方法院审理时遵循一原则:若卖方明知是凶宅却故意隐瞒,致使买方不知情签合同,属欺诈行为,买方有权撤销合同、退房退款,还能索赔。
难点在于界定 “明知”,怎么证明卖方清楚房子过往?
要是卖方不认账,买家就得四处找证据,像出警记录、社区居委会证明、邻居证人证言,桩桩都难寻。
坎坷维权路:买家太难了
其实,这种情况绝非少数,买家维权各显神通,却大多荆棘满途。
有的想通过媒体曝光施压,虽说引发关注,可热度一过,问题照旧;有的寄希望于房产中介斡旋,中介夹在中间,两边为难,大多有心无力;还有的直接起诉,盼法律还公道,可漫长诉讼周期、复杂举证程序,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即便胜诉,执行环节也可能出岔子,赔偿款迟迟不到位。
社会热议:购房警钟敲响
林先生的这事曝光后,网上炸开了锅,网友纷纷留言。
有人气愤:“这不是坑人吗?买房花大钱,谁受得了这惊吓,卖方得严惩!”
有人同情:“换我得崩溃,一家人生活全毁了,希望法律多给买家保障。”
还有人反思:“我买房时,中介说得天花乱坠,会不会也藏事儿?”
舆论矛头,不光指向无良卖家,还对准房产中介行业。
以往,中介多关注地段、价格、户型,对房屋过往,尤其有无命案这类敏感事,要么忽略,要么没核实。
如今,舆论倒逼,不少中介自查自纠,推出新服务:卖房前排查房屋历史,有情况如实告知买家;还立下规矩,若因隐瞒引发纠纷,中介担连带责任。
行业监管也有动作,部分地区要求卖家卖房时如实填写信息登记表,有无重大事件得注明;房产交易平台加强审核,疑似凶宅房源下架;建立房产信息公开数据库,虽说不完善,但好歹开了头。
价值博弈:凶宅何去何从?
凶宅,因那段糟心事,市场价值大打折扣,可奇怪的是,有人专盯凶宅。
大城市里,凶宅竞拍悄然兴起。
部分投资者抱着 “低价买入、长期持有” 想法,瞅准价格低的优势,拍下后简单装修出租,或等房价上涨再脱手。
虽说租客、后续买家大多不知情,但此举引发争议。
从文化心理看,多数人对凶宅避之不及,源于传统文化对死亡、晦气的忌讳。
老话说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谁也不想沾霉运。
可从经济学角度,凶宅满足部分人低成本、高回报需求。
这种价值认知冲突,短期内难调和,让凶宅交易处境尴尬。
避雷指南:买房如何防“坑”?
经历这些糟心事,买房难免胆战心惊,生怕踩进 “凶宅” 陷阱。
别慌,这儿有几个窍门,虽说不能百分百避雷,但能增加安全系数。
看房时,别光盯着房子,多和周边邻居唠唠,老人消息灵通,小区旧事没准能挖出线索;逛逛社区网站、论坛,翻翻老帖子,居民有时会隐晦提及房屋特殊情况;要求中介提供详尽房屋信息报告,有疑问就刨根问底,让中介签字承诺信息属实。
签订购房合同时是关键节点,别嫌麻烦,合同里加条款:若房屋存在隐瞒的非正常死亡等重大情况,卖方担违约责任,赔偿所有损失;条件允许,找专业律师把关,律师经验足,能揪出潜在风险。
买房本是喜事,新生活起点,没人想被凶宅搅局。
这些案例给大家敲警钟:大额交易面前,多留个心眼,仔细核查信息,别让满心欢喜变追悔莫及。
虽说法律在完善、行业监管在加强,但自我保护意识不能丢。
希望往后,大家都能顺顺利利买到心仪好房,开启安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