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病重的邓稼先提出一个请求,想再看一次天安门,过程中,一直沉默的邓

小历史狐 2024-04-16 18:36:32

1986年7月,病重的邓稼先提出一个请求,想再看一次天安门,过程中,一直沉默的邓稼先突然问妻子:“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曾几何时,这位已是须发斑白的老者,同样也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邓稼先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对科学充满了向往,尽管家人希望他走仕途,他却一直对学习专研情有独钟。

少年时代国家动荡不安,邓稼先不得不和家人四处逃亡辗转求学,可即便生活艰苦,他的求知欲望却从未被磨灭。

凭借过人的聪颖和勤奋,他最终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校期间,邓稼先渐渐意识到一个民族要强盛,关键在于掌握先进的科技,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到国外深造,为将来报效祖国储备实力。

1948年,邓稼先如愿以偿,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求学路上困难重重,但他始终保持着勤恳好学的作风,最终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学成后美国多次挽留,但归国心切的邓稼先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新中国,他投身于国家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日子。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1964年和1967年,分别成功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

这两个伟大的成就,不仅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更是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伟大的成就背后,是无数科学家们付出的巨大牺牲,作为领军人物,邓稼先同样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攻克那一个又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时,他常常连续几天几夜都待在实验室里,而且,长期的核辐射也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

1986年7月,病魔彻底击垮了这位科学家,他身患多种癌症,而且病情严重时日无多。

当得知这个噩耗时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几乎崩溃,他们夫妻俩自年轻时就一直奋战在科研一线,很少享受温馨的家庭时光。

如今医生却告诉她,他们仅剩的时光不过几个月。

为了照顾丈夫的情绪,许鹿希隐瞒了实情,只是对他说:“医生已经拟定了治疗方案,很快就能动手术了,只要康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邓稼先自然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正在一点一滴地流逝。

尽管妻子的话语让他感到一丝温暖,但命运的冰冷羁绊终究不会因为他而改变。

邓稼先变得沉默寡言,妻子许鹿希却发现他老是要求推着轮椅出门,也许这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吧。

在1986年7月的一天早晨,邓稼先突然提出,希望能最后一次重返天安门广场,尽管天安门距离他们的住处很远,但许鹿希还是立刻联系了司机。

轿车缓缓驶过长安街来到了天安门广场,邓稼先默默注视着窗外的一切。

也许是想起了自己当年赴美留学前,曾在这里许下过实现祖国强盛的誓言吧。

也许是在感怀如今的中华大地,已从那个备受欺凌的国度,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力量。

车子缓缓行驶,邓稼先却始终紧紧盯着窗外,直到最后,他突然转过头来,缓缓开口问道:“你说,3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

那一刻,许鹿希再也无法压抑住内心的悲痛,眼泪夺眶而出,她紧紧握住丈夫的手,哽咽地说:“会的,一定会!”

邓稼先微微一笑,眼神重新回到窗外,此时,巍峨的天安门城楼正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五星红旗在广场中央迎风飘扬。

也许这就是邓稼先最美好的祝愿,祖国已经走出了曾经的苦难,正在阳光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就在13天后的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享年62岁。

他的遗体根据生前的遗愿,被安葬在黄海之滨,象征着他一生践行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照亮祖国科技发展之路。

从那以后,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在航天、核能、新能源等领域,无不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这一切成就,都同邓稼先和他那一代科学家们的奋斗分不开。

如今已经过去了38个年头,早已过了30个年头,可即便过去30万年,中华民族也永远不会忘记邓稼先和他那一代科学家的贡献!

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0 阅读:64

评论列表

zhou

zhou

3
2024-04-16 21:43

英雄!!!

小历史狐

小历史狐

关注我,一起重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