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丈夫刘光典叛变投敌,妻子王素莲因承受不住打击很快病逝,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背负“叛徒崽子”的骂名艰难生存,然而34年后,一份从台湾带回来的百人名单,却让刘光典被追认为烈士,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以对刘光典的了解,王素莲并不相信他会叛变投敌。
1942年,经人介绍,王素莲和刘光典相识,经过短暂的交往后,两人走到了一起。
王素莲很看得上刘光典,觉得他聪明,有上进心。
确实,刘光典和王素莲一样,都出身于铁路工人家庭。
幸运的是,刘光典家境虽穷,但父亲也想方设法供他读书,遗憾的是在他1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而他也因家庭陷入极度贫困,不得不辍学去药店做学徒。
做学徒固然辛苦,但刘光典再苦再累,也没有忘记自学,最终考入了北京辅仁大学,并且还掌握了英语和日语两种语言。
由于刘光典懂日语,很快就在山东滕县谋得了一份伪警察局局长的职务。
伪警察局局长的薪资相当丰厚,但刘光典很痛苦,因为他痛恨日本人的残暴行径,所以,刘光典利用职权,多次保持无辜百姓和抗日志士。
不过,刘光典的民族气节终究让他无法去对日本人点头哈腰,所以没干多久,他便辞掉职务,带着王素莲回到东北老家,开始从事医药生意。
刘光典聪明,能吃苦,做生意讲诚信,再加上又是战争时期,医药本就是紧俏品,所以他的医药生意做得相当不错,很快就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刘光典已经在北京安家落户。
彼时的刘光典,住着洋楼,坐着轿车,更可喜的是那年,王素莲又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让他得以儿女双全。
此时的刘光典生意上是风生水起,再加上他广结善缘,因此朋友很多。
在这些朋友中间,有个叫洪国式的老乡与他很亲近。
洪国式是老革命,也是中共早期的地下党员。
在解放战争爆发后,我党由于大量工作都转入隐蔽战线,急需大量的地下工作人员。
于是,在洪国式的发展和引荐下,刘光典加入革命队伍,并成为了大连情报处的交通员,而他的直接领导就是洪国式。
刘光典凭着商人身份,多次往返于敌占区和解放区,将重要情报送达出去,从而给中央做出战略计划等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仅如此,刘光典还带薪上班。
当时,中央情报部门计划到上海筹建中共情报站“华石公司”。
但要建立公司就需要大笔资金,而中央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根本拿出那么多钱来。
刘光典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从积蓄中拿出30两黄金,帮助洪国式创建了“华石公司”。
在上海情报机构正常运转后,刘光典被调回沈阳,参与辽沈战役的情报收集工作。
为了掩人耳目,刘光典经过组织同意,在沈阳开了一家药店,继续以做药品生意为掩护,暗中从事地下情报工作。
由于工作需要东奔西走,刘光典无暇照顾妻儿。
深明大义的王素莲不仅不抱怨,反而拖儿带女,几次随丈夫搬家,只为一家人团聚。
其实,王素莲深知万一刘光典身份暴露,她和儿女们也免不了受到牵连,但她不仅支持丈夫,而且还多次机智地帮助丈夫摆脱了敌人的怀疑。
不过,王素莲毕竟是一介女流,她虽然支持刘光典从事地下工作,可是她每天却为丈夫的安危提心吊胆,唯恐刘光典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遭遇不测。
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就在国民党准备逃离大陆的时候,中央情报局开始向台湾岛屿部署情报组织。作为资深情报人员的刘光典,毫不犹豫地领取了这项新任务。
同年6月,刘光典给王素莲留下一封信,信里只有一句话,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做生意,嘱她务必照顾好儿女。
自此后,王素莲就再也没有得到过刘光典的任何消息。
一晃就来到了1954年。
中共驻香港情报人员突然收到刘光典在台湾叛变投敌的消息,并且还在报纸上看到刘光典发表反动言论的照片,于是立刻上报给了相关部门。
由于当时信息不通,相关部门依据登载刘光典叛变投敌的报纸,认定他做了叛徒。
于是,相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将王素莲及3个孩子迁入北新桥王大人胡同观音寺21号一个不足10平米的破房子里,并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监视。
这样一来,王素莲和孩子们的生活不光大不如前,而且还因为是“叛徒家属”,遭到周围人的鄙视和唾骂,这让他们一直抬不起头来。
在巨大的压力下,原本体弱的王素莲很快就病逝了,3个孩子自此只能相依为命。
然而在1988年,真相终于得以披露。
这年,一名老地下工作者从台湾带回一份被国民党残害的百人名单,刘光典的名字赫然在册。
原来1954年,由于叛徒出卖,刘光典被国民党逮捕。随后国民党便到处散布他叛变投敌的假消息,并且还找了和他相貌相似的特务四处演讲,以此扰乱中共情报局的判断。
然而刘光典视死如归,不管国民党对他施以各种严刑拷打,他都不肯屈服,最终失去耐心的国民党枪杀了他。
真相大白后,相关部门立刻为刘光典平反,并追认他为烈士,而他的3个子女也前往台湾,迎回骨灰,将其安葬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db
中央情报局
与时俱进
国家要好好补偿他的后代,几十年的污名,压力太大了。
宽厚好男人
英雄无言,功勋永存!英雄千古,千古英雄![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卢志伟
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