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知青林小兰怀孕,一名孤寡老人帮助了她。10年后知青返城,她做了一个特

小历史狐 2024-04-19 16:48:24

1970年,知青林小兰怀孕,一名孤寡老人帮助了她。10年后知青返城,她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 1969年,姚祚塘、林小兰和其他14名上海塘桥中学的毕业生,抵达了位于延边的西城三队,这是一个位于龙西城公社的偏远小山沟。 刚到达时,他们发现与当地朝鲜族村民之间的交流几乎不可能顺畅进行。由于语言的障碍——上海话和朝鲜族语的差异显著,初期的交流只能依靠手势进行,这种情况加剧了他们的孤立感和适应上的困难。此外,他们还需要适应全新的农业劳动和饮食习惯,这些都是他们之前从未经历过的。 在这种艰苦的背景下,一位名为李生今的朝鲜族老妇人伸出了援手。李生今虽然年过六旬,却依然精力充沛,且过着孤身一人的生活。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无私的关怀,快速地赢得了这些外来青年的信任和依赖。李生今不仅向他们传授如何种植作物、烹饪当地食物,还在他们饥饿时与他们分享自己稀少的食物资源。 为了进一步帮助这些青年克服语言障碍,村里的干部们开始在晚上为他们开设朝鲜语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帮助知青们掌握了基本的朝鲜语对话,甚至能够阅读简单的报纸,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村民们也非常热心,他们常常与知青们交换食物,如用自家的大米换取知青的粗粮,并时常送来新鲜蔬菜和特色的朝鲜族泡菜。 通过这些共同的努力与经历,他们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而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他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姚祚塘和林小兰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扶持,渐渐萌生了爱意。1970年春,两人确认了恋爱关系,并很快结婚。不久之后,林小兰怀孕。 阿妈妮把炕烧得暖暖的,小兰半夜肚子疼,是阿妈妮摸黑,走了不少山路,请来了接生婆,折腾了一个晚上,平平安安地帮助林小兰生下了孩子。阿妈妮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又亲又喊,那个高兴啊!为了给小兰补充营养,把家里下蛋的两只老母鸡都杀了。 1979年的春天,姚祚塘和林小兰夫妇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邀请李生今阿妈妮与他们一起迁居上海。阿妈妮对此有所保留,她答应只在上海逗留两年,之后便要回到吉林的家乡。在她离开前,村里的生产队提出要将她纳入“五保户”以确保她的基本生活保障,但她坚决拒绝,不愿增加政府的负担。姚祚塘对此表示理解,并自信地向村民们承诺,他们有能力照顾好阿妈妮。 抵达上海后,姚祚塘和林小兰的生活条件十分简朴。他们刚刚开始工作,工资不高,需要负担三代人的生活开支。尽管家徒四壁,林小兰仍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他们却始终把阿妈妮的感受放在首位。考虑到阿妈妮不懂汉语,可能会感到孤单,他们首先为她购买了一个能收听朝鲜语广播的《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稍后又凑钱买了一台14寸的彩色电视机。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成了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尽管经济条件紧张,但姚祚塘和林小兰总是确保阿妈妮能先享用美味的食物。然而,阿妈妮常将好食物转给孙子小延民,小延民则会再次将食物夹回阿妈妮的碗中。 生活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中,阿妈妮的日常购物成为了一种挑战。尽管如此,她总是设法把零用钱花在小延民喜欢的食品上。她会小心翼翼地选购食品,用手势与商店员工沟通,然后将食物带回家,耐心等待小延民放学回家,见到孙子享受美食的样子,阿妈妮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比自己还要幸福的笑容。 这样的生活虽充满了挑战,但姚祚塘夫妇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牺牲,成功地为阿妈妮提供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也使得一个跨文化、跨语言的家庭在异国他乡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

0 阅读:43
小历史狐

小历史狐

关注我,一起重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