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5个日本兵被八路军堵在窑洞里,他们拒不投降,没曾想八路军指战员曾美大手一挥:“省些子弹,把他们活埋吧!”
1943年秋江南小城阜阳,正酝酿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惨剧。
此时八路军于当地与鬼子遭遇一场残酷厮杀,两军在群山之间展开了白热化的枪林弹雨,经过一番硝烟弥漫的鏖战,最终八路军以其出色的战术将敌人击溃,余孽四散而逃,看着满目狼藉的战场,指挥官曾里逢面露喜色,这无疑是收获了一个可喜的战果。
当战士们将捕获的十五名日军俘虏带回营地时,意外发生了,这群鬼子兵哪怕在被制服之时都没有服软的意思,他们被赶进窑洞口,可依旧拒绝投降,反而满口难听的脏话咒骂不止。
曾里逢见状大怒,这帮杀人如麻的禽兽又在耍什么狂?要知道,他们在之前的战斗中杀害了数名八路军战士,更不用说在村庄里对老百姓的那些暴行了,想到这里,曾里逢的眼中已是怒火中烧。
就在这时,一名战士上前请示说:"首长,那些鬼子现在已经被我们包围了,要不要再给他们一次投降的机会?"
曾里逢摆了摆手,冷冷地说:"还留手下乎?他们已是强盗无疑,这些鬼子在我们家乡杀人抢掠,放火纵行多年,如今终于叫我们逮住了,他们哪里还有什么投降的资格?与其留着浪费子弹,不如就地正法!"
话音一落,曾里逢眼神一凝,大手一挥:"省些子弹,把他们活埋了!"
这话犹如当头一棒,在场将士无不面面相觑,活埋俘虏?这不啻是对人道主义的公然背叛,我们热爱和平的八路军从未这般行事啊。
眼见战士们面露犹疑,曾里逢当即一锤定音:"诸君有何疑虑?这群鬼子虐杀我们同胞,祸害三尺之孩,罪行罄竹难书!我等岂有手软的理由?今日不置之于死地,珍珠港的伤痛又何时能得雪寻?"
说罢曾里逢指着那群困于窑洞中的日军,脸上浮现出一抹凄然的神色:"让他们好自为之吧!他们现已不配为人,本就该万死莫辞。"
战士们听了曾里逢这番无情的话语,也终于下定了决心,随即他们迅速找来了泥土、石块和铁锹,环绕着窑洞四周列开阵脚,准备就地实施这项无以伦比的惩戒。
就在这时,本已四散的村民们也闻讯赶来,闻知要活埋鬼子,老老小小个个狞着脸膛,口中高呼着"杀龌龊"的口号,表情狰狞无比。
很快全村人手持各种铁锹钢锨木钎等工具,簇拥着八路军一拥而上,他们狠狠地将巨石铁钉往窑洞口砌筑,每一次都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怒吼和辱骂。
随后一些人又挖起泥土往石堆中填塞,甚至还有人在山洞侧壁砸出一条条裂缝,将黏稠的泥浆源源不断地灌了进去。
整个过程中,窑洞内的日军始终未有服软,他们疯狂地嘶吼咒骂,试图用拳头和斧头捶打挖掘洞壁,企图突破重围,然而一切都是徒劳,每一次冲撞都换来外侧更紧凑的堵塞和老百姓更加热烈的痛骂。
就这样双方对峙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拂晓时分,山洞内才彻底归于平静,窑洞中的15名日军就此被活活掩埋,他们的呼救声和怒吼被永远淹没在这片废墟之中。
现场一片死寂,只有一些年轻战士脸上露出了痛心的神色,而曾里逢则面无表情地转身而去,嘴里低声念叨着:"死有余辜....为了家园和平,这是必须的代价。"
三天后曾里逢率领部队离开了阜阳,扬帆前往下一个战场,一路上那些被押解的日军俘虏无不露出惊恐万状的眼神,生怕自己也会遭到同等的惩罚。
抗战年代,正是如此惨烈无情,在那个残酷岁月里,温情仿佛已是奢侈品,只剩下铁血硝烟的杀伐。
如曾里逢所说,唯有斩草除根,方能重铺太平,这段惨剧虽令人扼腕,却也见证了当年抗日将士们的绝望和无奈。
家国大义,有时难以与人道主义并重,面对敌人的狼狈为奸和虐杀无辜,往往需要以同等的疯狂和暴力狠狠回击,方能找回民族自尊和和平。
对于我辈子孙们来说,这段让人触目惊心的历史无疑是沉痛的一课,它警醒我们切莫满怀仇恨,也要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在和平年代,理应以爱化解恨,以温情回馈温情,让那些惨剧永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