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孟浩然,是如何做官隐居两手抓,最终落得一场空的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

浩然说文史 2024-10-29 21:37:44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如何做官隐居两手抓,最终落得一场空的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他也是一个在仕途和隐士方面相当复杂的人。求隐是他的本性,本来隐居荆州鹿门山,但却在年届四十不惑之年时来到京城长安,求一个前程,这内中缘由很值得寻味。 首先是因为人的本能,当生命走向后半生的时候,忽然间反省,觉得自己的前半生好像一事无成,按我们现在的话说,孟浩然有了“中年危机”,想做点事情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家贫亲老,母亲病弱,家境贫寒,想趁老母亲还健在的时候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为此,孟浩然努力过,尝试过。考过科举,不幸落榜,失意的他带着惆怅的心情写下“犹怜不才子,白首未登科”的诗句。走过举荐,但因自己的原因错失了机会。一次是在唐玄宗面前念了一首不合适的诗,触犯龙颜,仕途路断。一次是好友韩朝宗约他一起前往京城,想把他引荐给朝中大臣,但他又因喝酒爽约,就此作罢。 孟子曾说:“仕非为贫也”,意思是不能因为贫穷而做官,不应该把做官当作赚钱的手段,而孟浩然却因家贫出来求取仕途,内心就很矛盾。再加上他本性并不适合仕途,虽然出来求仕了,结果却求而不得。老话说四十不惑,可是孟浩然却愈发疑惑了,究竟是出来做官,还是隐居山野?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在本该不惑的年纪他却走在了人生的岔路口,隐居山野有些不甘,追求仕途却不可得,反而破坏了原来的那份隐逸的修养,他也没有过去那份隐居的心境了。最后只得落入求隐与求仕二者皆不可得的夹缝之中。 纵观孟浩然的一生,他既没有像陶渊明一样做一介农夫过彻彻底底的隐居生活,也没能抓住仕途的机遇,真的是“仕隐两失”。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2.《新唐书》#历史冷知识#

0 阅读:0
浩然说文史

浩然说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