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孟浩然,以诗化山,诉说人与山的情缘 为了纪念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2003年,在襄阳市东南15公里处襄州区东津镇境内的鹿门山修建了孟浩然纪念馆。为什么选择在鹿门山?这得从孟浩然与鹿门山的渊源说起。 公元708年前后,年轻的孟浩然初游鹿门山。在鹿门山如画的山水间,他领略着盛唐时代的田园牧歌般的乐趣,写下《题鹿门山》一诗。此诗标志着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因自幼受着襄阳古代隐逸文化的熏染,再加上唐朝又是隐逸之风盛行的时代,孟浩然很容易走上隐逸生活的道路。现代诗人闻一多曾评价孟浩然:“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公元711年,孟浩然就选择在鹿门山隐居,而且在40岁之前一直生活在鹿门山中。隐居鹿门山期间,孟浩然又先后写下《夜归鹿门寺歌》、《登鹿门山怀古》等诗,标志着他的写诗风格已经成熟。 鹿门山是一座秀美的山,天生丽质,风情万种。它又是一座诗化了的山,孟浩然用诗的神笔,将它描绘得清美如画。鹿门山也哺育了大诗人孟浩然。可以说,鹿门山和孟浩然两者互相成就。在孟浩然的诗歌中,涉及到鹿门山的其实不算很多,但诗中的鹿门山一直都带有比较明确的隐逸指向。从时人及后人对孟浩然的诗作评价也可以看出,孟浩然的身后之名时常与鹿门山联系在一起,甚至鹿门山与孟浩然两个名字经常作为整体使用。公元740年,孟浩然以隐士的身份离开了人世。在他身后,他与鹿门山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襄阳的隐逸文化也因他而进一步为人所熟知。可以说,孟浩然成就了鹿门山,而鹿门山则成全了孟浩然。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2.《新唐书》#历史冷知识#
唐代诗人孟浩然,以诗化山,诉说人与山的情缘 为了纪念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
浩然说文史
2024-10-30 22:25: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