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青海乐都县一位70岁的老人在得知徐向前出任国防部长后大喜过望,他立马将一封亲笔信送到了北京。很快,这封信被交到了徐向前元帅手里,而徐帅看过之后,便给乐都县人民政府发来了公函,历时42年,老人家的红军身份终于恢复了。 1979年,徐向前元帅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件。 这封信向徐元帅请求帮助解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 然而,这封信却让徐向前感到非常愤怒,他立即指示将其转交给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 信的作者郑维山,曾是北京军区司令员。 郑维山13岁投身革命,毅然加入了红军。 在红军时期,郑维山成为徐向前的传令兵。 在战斗中,他展现了超乎寻常的军事才能。 许多战士都认为,郑维山是一个战术天才。 尤其是在平津战役的过程中,郑维山所指挥的部队屡次打出奇迹般的胜利。 在早期的革命岁月里,郑维山担任了徐向前的传令兵,徐向前的“知人善用”和“培养人才”的理念,让郑维山从小就学习到了许多排兵布阵、审时度势的技巧。 年仅18岁时,他便被任命为红九军第二十七师的政委。 1948年,平津战役展开。 华北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郑维山接到了北上的命令,带领部队急速前进,抵达涞水和涿县以西的地区集结。 与此同时,傅作义面临撤退与坚守的抉择。 傅作义决定对平津战线进行收缩,将其50多万部队按照东西长达500公里的“长蛇阵”重新部署。 毛主席作出决策,决定采取“抑留东北、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战略。 郑维山率领3纵队向涿鹿方向推进,并与其他部队一同围攻新保安。 此地由傅作义的王牌部队第35军守卫。 尽管第35军具备较强的战斗力,郭景云认为即便遭遇袭扰,凭借足够的机动性,部队依旧可以顺利撤退。 但他的判断失误,最终导致了部队被围困。 郑维山的3纵队和曾思玉指挥的4纵队成功封锁了新保安的通道。 尽管第35军当时具备撤退的条件,郭景云依然不以为然,错过了最佳撤退时机。 当解放军完全封锁了新保安后,郭景云才意识到形势的严峻。 然而,无论是12旅的突围,还是其他努力,都未能成功。 第35军的部队仍然被困在新保安城内。 郑维山意识到,敌军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向求援。 他派遣侦察班沿着洋河南岸侦察,侦察员报有大批敌军向西移动,可能是来接应被困的第35军。 郑维山迅速做出判断,决定派出部分部队迎击从西方向进军的敌军。 郑维山指挥的3纵队决定将9旅中的一部分力量作为第二梯队,继续严密包围新保安,并派遣主力迎击敌军的西进力量。 此时,傅作义急忙调动104军进行增援,然而,在碱滩和马圈一带,104军遭遇了激烈的阻击,战况非常胶着。 解放军9旅和4纵的部队加强了对敌军的打击。 10日,解放军再度发动猛烈攻势,104军的溃退直接影响了其他增援部队的战斗意志,导致他们纷纷向东逃窜。 郑维山作出冷静决策,命令8旅停止追击,而是回撤至新保安附近继续包围敌军。 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解放军最终在12月22日全面攻占新保安,彻底歼灭了傅作义的第35军。 傅作义的王牌部队被消灭。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郑维山被授予了开国中将军衔,担任了北京军区司令员。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政治风波,他被调往安徽农村劳动改造。 在农场的岁月中,尽管年近五十,他依然主动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力求不因年纪而降低工作标准。 他常常笑言,干农活是家常便饭。 因此,他抢着做那些重活累活,即便周围的年轻人劝他轻活一点,他依然坚持。 在离开时,农场的同事们特意为他举办了欢送会,大家纷纷表示他为人正直。 1979年,许世友、韩先楚、陈锡联等开国将军汇聚一堂,迎接郑维山。 终于迎来了复职的机会。 作为曾经的北京军区代司令员,郑维山的军衔虽然只有中将,但其实际职务远高于一般的中将军官。 他曾深陷政治斗争的泥潭,遭遇过不公正的对待。 在“华北山头主义”的风波中,郑维山成为了这一场斗争的受害者之一。 他并没有急于要求恢复自己的职务,而是主动提出,优先解决其他因同样原因受害的战友们的平反问题。 因为郑维山无论如何都没有忘记那些在他遭遇冤屈时曾经与他一同奋战的同志们。 邓小平亲自决定,将郑维山派往甘肃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然而,郑维山依然面临着生活困难、医疗保障不足等。 于是,他向曾经的上级,徐向前元帅求助。 然而,两个多月过去了,问题依旧未能得到解决。 徐元帅忍不住再次催促,总政治部最终才为郑维山落实了生活管理事宜。 参考文献:[1]刘晶林.郑维山的歼灭战[J].中国人才,2008(14):70-70
1978年,青海乐都县一位70岁的老人在得知徐向前出任国防部长后大喜过望,他立马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2-04 16:10:43
0
阅读: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