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两名战士在打扫战场时,被越军狙击手枪杀,刘三毛大怒,他趴在水坑中,一趴就是40多个小时,只为了给牺牲的战友报仇! 边防连的特等射手刘三毛在一次常规的战斗任务中,他所在的部队攻占了211高地,随即展开防守。 连长派遣刘三毛与另外两名战士前往前沿阵地进行侦查。 突然,一声枪响,一名战士头部中弹,当场倒地。 紧接着,另一个战士也随即失去生命。 当敌军的狙击手从隐蔽处开火时,刘三毛迅速扑进一个弹坑。 他没有急于反击,而是利用地形进行隐蔽。 他意识到,自己已被敌人的狙击手锁定,但对方并没有立刻发现他的具体位置。 敌人并未放松警惕,反而调整了位置。 刘三毛观察到,敌人的射击精准无误,间隔时间极短。 此时,雨水已经浸透了他的衣服,弹坑里的积水逐渐上涨。 即使如此,他依旧没有松懈,手指牢牢扣住枪扳机。 敌军狙击手依旧未露面。 刘三毛长时间浸泡在低温的水中,体力消耗极大,身体的麻木感愈加明显。 然而,刘三毛依然坚守在原地,此时的敌人,他们穿戴齐整,装备完备,而刘三毛却仅凭一支步枪。 刘三毛不止一次感到自己的眼皮沉重,但他深知,任何一丝松懈,都会让自己暴露。 时间进入第二天,四周依旧没有任何动静。 直到第三天上午,当周围草丛轻微颤动时,刘三毛终于捕捉到了敌人狙击手的行踪。 就在敌军狙击手准备再次调整位置时,刘三毛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草丛中的目标瞬间暴露,敌人的狙击手没有再有反应。 经过40个小时的生死对决,当其他战士赶到时,他们发现了身心几近崩溃的刘三毛。 昏迷中的刘三毛被送回后方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休养,逐渐恢复过来。 刘三毛被授予一等功。 像他一样的传奇狙击手还有很多。 王作言出生在1964年。 那个时代,物质极度匮乏,回忆起童年时的食物,地瓜成了常见的口粮,面食则显得弥足珍贵。 尽管如此,王作言的父亲是老党员,村里的会计,且家庭中还有一位曾参加解放战争的叔叔。 自小他对军人充满了崇敬。 初中毕业后,王作言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家务农。 农闲时,他常常和村里的民兵训练,负责给果树修剪枝条的同时,他也不忘练习射击。 偶尔能拿起民兵连长姐姐的自动步枪。 1982年,18岁的王作言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成为南京军区某部的战士。 刚到部队,他就被分配到射击训练。 首次射击便获得了优秀成绩。 王作言从不懈怠,每当战友们在休息时,他常常一个人留在训练场上,练习姿势、磨练精准度。 他在枪管上挂砖头训练稳定性,甚至能坚持半小时。 他每天晨跑10公里,空闲时做双杠、单杠等力量训练。 这种坚持让他的射击技能不断提升。 1984年,王作言参加了部队的军事大比武,并凭借出色的射击技术赢得了通报表扬。 部队接到战斗任务,王作言所在的部队开始进入一级战备。 随着战友们纷纷写下请战书、遗书。 部队乘坐闷罐车前往南疆战区,抵达文山州砚山县后,部队进入了复杂的山地丛林。 王作言开始接受狙击手的专项培训。 王作言所在的部队进入了那拉口战场。 炮火不断从四面八方传来,王作言所在的111号高地成为了战略要地。 这里视野开阔,便于狙击。 一次,王作言与火箭筒射手孟志平一同潜伏在烈日下。 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持火箭筒的敌军大个子,王作言果断瞄准,并一枪击中敌人头部。 敌军随即开始反击,但王作言与战友迅速改变位置。 这次狙击后,王作言共狙杀了9名越军。 1985年,王作言的战友石四强在指挥所分享家书。 然而,夜晚石四强却在一场战斗中不幸牺牲。 王作言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精锐部队。 部队为突击队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出征仪式,傅全有军长为每个队员点燃香烟,送上壮行酒。 王作言带领小组发动突击。 面对敌人哨位,王作言果断投掷手榴弹。 随着第一波攻击的成功,王作言迅速带领队员深入敌军藏兵洞,与此同时,他顶着敌人的还击,用手中的爆破筒摧毁了敌方的藏兵洞,瞬间杀伤了37名敌军。 敌人依旧顽强反扑,连续数日对突击队发起多次报复性的进攻。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战斗,部队终于撤下阵地。 参考文献:[1]冯策,蒋灏,赖东林,周进宝.狙击手声学定位设备的设计与实现[J].电声技术,2012,36(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