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0月,3万多日军向决死纵队指挥部所在沁源扑来,副司令员李聚奎与司令员兼政委薄一波商量,准备让部队跳到敌占区去。 决心既定,李聚奎就与薄一波带领部队连夜出发。长长的队伍趁着黑夜隐蔽地向西疾走,走出十几里山路之后,突然发现前面的山沟里燃着一堆堆篝火,原来一路敌军已在那里扎营。 李聚奎想:如果我们是一支精悍的小分队,趁敌不备冲过沟去是不成问题的。但带着如此庞大的队伍,还有机关人员,如果枪声一响,等于把自己的主力暴露给敌人,这对敌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我们决不能干这样的蠢事。于是,他与纵队其他负责人商量后,命令部队先原路返回大林区山中,再另谋其他对策。 大林区东西宽4里,南北长8里,是一个弹丸之地。很显然,敌人已经把这块狭窄的地域重重围住,一旦敌人收拢合围圈,后果将不堪设想。 李聚奎立即找薄一波商量对策、交换意见。他主张化整为零,暂时把队伍由大化小,发挥小群体多出路的长处,各自寻找突破口,这是唯一有可能突出重围的办法。 薄一波和李聚奎短暂商议后,向大部队下达命令:“以营为单位向四面八方突围,大路不通走小路,小路断了就爬山,突出重围就是胜利!” 各部队接到命令后,四个团很快就化整为零,按12个营组成了12支突击队。他们像12把钢刀同时插向敌人的合围圈。这种分兵多路突然行动的办法,使敌人摸不着头脑,措手不及,应接不暇,结果大部分队伍都顺利突围出去了。而李聚奎、薄一波等人随五十九团的一个营向西北方向的绵上突围,偏偏他们这个营遇上了麻烦。 当他们穿过一块坪坝子,正准备上山时,不料迎头与敌人遭遇,双方接起火来。由于地形不利,无险可依,他们只好迅速退回原地。这时,只剩下他们这一路未能突围,而且暴露给敌人了。所以,四面八方的敌人就像饥饿的野兽嗅到了猎物,凶猛地向他们扑上来。 危急之时,李聚奎考虑到薄一波一旦发生意外,将会带来极大的损失。略经思索之后,李聚奎果断地把带队的五十九团团长胡兆祺找来,命令他道:“你率这个营重新向绵上突围,我们留下。” 胡团长和营干部当时未解其意,着急地喊道:“不行!要走我们一起走,要留我们一起留,就是打剩最后一个人,也要保证首长们的安全!” 李聚奎向他们解释说:“放心吧!这叫调虎离山计。你们把敌人牵走了,这里不就安全了吗?” 李聚奎和薄一波、周仲英等人带着几个参谋和警卫员留了下来。不一会儿,绵上方向枪声大作,继而渐渐远去。敌人的主要注意力果然被吸引走了,但四面的山上仍然有敌兵活动。此地不宜久留,他们开始寻找合适的隐蔽地。 一位参谋报告说:“东面那个山村叫崔庄,我就是崔庄人,地形很熟悉。庄后有一条老山沟,里面尽是密密实实的树林子,本来是个很理想的隐蔽地,不过听说庄里已进驻了敌人……” 李聚奎一听,果断地说:“好!就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当即一行人跟着那位参谋,悄悄钻进了崔庄后面的老山沟。 等他们找到藏身之处,天已经大亮了。尽管沟里的梢林灌木丛密得像针织一样,但谁也保不住敌人会不会来搜索,因为这里离敌人近在咫尺啊。 沉默了片刻,他们都摘下各自身上的文件包,把文件、地图和一切能够表明身份的物品都藏了起来。然后大家清点了手枪中的子弹,盘算着最后能击倒几个敌人,也同时安排好了留给自己的那一颗。 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竟然潜伏着好几名这块根据地的重要干部。 次日,“扫荡”的日军感到一无所获,只好铩羽而归。10月18日,敌军全线撤退,各路队伍又重新会合,李聚奎与薄一波安然回到了沁源城内。 各路队伍的人数都已清点完毕,唯独不见李聚奎的爱人王惠颖。当大家见到跟随王惠颖的警卫员时,警卫员哭了起来。 薄一波问:“王惠颖怎么样了?”这位小战士不但不说话,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薄一波把他叫到一边询问,他才抽泣着说:“原先我们在一起隐蔽,敌人爬上来了,我们跑散了。我到处找她,可哪儿也找不到……”听了此言,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沉重。 第二天一早,王惠颖终于有下落了。纵队卫生部来电话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她自己找回卫生部一所来了,现已派人送她回纵队司令部。 王惠颖回来后向大家讲述了“失踪”的经过:在各路队伍突围之前,她与十几个人被安置在山里隐蔽。部队突围出去后,因山里还有敌人,他们一直东躲西藏,与敌人兜圈子。 一天,他们刚找到卫生部一所,山头上又响起了机枪声,他们立即又分散到山沟里隐蔽,约定天黑后以拍掌为号集合。王惠颖带着警卫员隐蔽在山沟的密林里,蹲了一会儿,见没有动静,警卫员便出去侦察情况。谁料这一去却被敌人发现了,大家只好各自为战,分散向远处隐蔽。王惠颖孤身一人在山里转了一夜。后来还是在一位老乡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卫生部一所。 薄一波听了王惠颖讲述的情况,风趣地说:“算你命大!你一丢,聚奎同志可是整整一天吃不下饭啊!” 在场的人听了后,哈哈大笑。
1941年10月,3万多日军向决死纵队指挥部所在沁源扑来,副司令员李聚奎与司令员
史行途
2025-01-14 00:23:49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