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底,等解放军全部撤回国内后,越南领导人黎笋来到了谅山,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他作了一首诗,最后一句竟是:“我英勇抗击,敌人被迫偃旗息鼓,惆怅撤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首诗的前三句是这样的:“从西南边疆到北部边防,西南边疆,凯歌欢唱,波尔布特残军四处逃窜。” 诗中所提到的波尔布特曾是民主柬埔寨的最高领导人,而黎笋又是越南领导人,他写诗的视角当然也是站在越南的视角上,可是,这样难免太过主观。 从这三句中就能看出,黎笋完全是把越南当成了一个所谓的“受害者”,把对别国的侵略当成了“不得已而为之”,如此是非颠倒,属实太过于偏颇。 而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诗的最后三句:“恼羞成怒,北京开火,出兵侵占越南边疆,艰苦卓绝,我英勇抗击,敌人被迫偃旗息鼓,惆怅撤回。” “北京开火”是什么意思呢?指的就是中国在1979年2月发起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众所周知,这场战争是中国为了回击越军的挑衅行为才打的,对中国来说,这完全是正义的,必要的。 可是,黎笋所提到的“出兵侵占越南边疆”,又是怎么回事呢?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性质是什么呢?战前,邓公访美时就给出了答案。 邓公说:“小朋友不听话,要打屁股了。”这就向全世界说明,对越反击战是一场“惩罚性”的战争。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越南的土地,也不要控制越南,而是要维护我国的利益和安全。 由此可见,黎笋的那句诗,完全就是颠倒黑白。 而那句“艰苦卓绝,我英勇抗击,敌人被迫偃旗息鼓,惆怅撤回”更是无中生有。 要知道,反击战爆发后,解放军一路披荆斩棘,靠着凶猛的火力节节取胜,越军的抵抗虽然很顽强,但在强大的火力面前,他们根本就招架不住,伤亡更是惨重。 而最让越军难受的,当属谅山战役。 谅山是越南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一个战略要地,此地易守难攻,但一旦被攻克,我军就可以居高临下,到时候,我军的坦克部队和火炮就可以直接对越南首都河内造成威胁。 越南当然也明白谅山的重要性,那么,为了拿下谅山,越南是怎么做的呢?这场战役的结果真如黎笋形容的那样吗? 谅山战役爆发于1979年3月1日,越军派出的是首都防卫军第308师,这是越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由于越军使用了化学武器,我军为了避免损失,选择了暂时后撤,并寻找机会与越军打近战。 可是,受到地形的影响,我军并没有讨到太多便宜。 许世友怒了,当即表示:“拂晓攻击开始后,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 3月1日早上九点半,我军集中了300门火炮,一声令下,仅半个小时就发射出了数万发炮弹,直接把谅山炸成了一片废墟。 紧接着,我军兵分两路向越军出击,很快便拿下了谅山。 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撤兵,最后在3月16日全部撤回了国内,而在3月31日,黎笋来到谅山视察,看到满目疮痍的谅山,才创作出了前面提到的那首颠倒黑白的诗。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经过一场对越反击战,越南吃尽了苦头,他们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直到现在都没有缓过劲来,反观中国,则靠着改革开放实现了富强,如果再让越南做一次选择,我想,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再挑衅中国了。
1973年?拉黑!
年份都搞不清。写个屁
让黎笋见证一下挑衅中国的下场
小编连年份都记不清
闲的蛋疼,胡说八道,狗屁不通!
这个作者得多无知。
这是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