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曾希圣调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当时的西南局驻地已迁至成都,身在四川的曾希圣一定会想起他的哥哥,在30年前被张国焘杀害于四川北部的卓克基(今属阿坝州马尔康市)的曾中生。 曾希圣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生涯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多个重要阶段,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建设,他以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7年,曾希圣被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所学校不仅是培养革命干部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熔炉。毕业后,曾希圣主持编写了《谍报勤务》一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情报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1938年底,他被调入中共中央社会部工作,开始直接参与党的秘密情报活动。1939年,他被派往重庆,负责南方局的情报工作。在国民党统治中心开展秘密工作,面对的是复杂的政治环境和高度的风险,但他以冷静和智慧出色完成了任务。 1940年,曾希圣辗转至安徽,开始了他在新四军中的重要工作。1942年皖南事变后,他接手了突围干部和战士的安置任务,并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七师的政治委员,全面负责筹建工作。皖江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带领七师发动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建立了大量军需和民用工厂,为部队提供了持续的后勤保障。这一时期的七师因经济上相对富裕而被称为“富七师”。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七师已经从最初的1900人发展到3万余人,解放区面积也扩大至15万平方公里,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战胜利后,曾希圣的工作重点转向解放战争。他率领七师移驻鲁南,指挥攻克枣庄,并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1947年,他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随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1948年,他兼任豫西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了影响深远的淮海战役。这一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决定性战役之一,他的指挥能力和战略眼光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曾希圣被调往安徽工作,担任皖北区委书记,并兼任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和政委。1952年,皖南、皖北两区合并为安徽省,他出任安徽省委书记,后担任第一书记。在这一岗位上,他着眼于安徽的全面发展,注重调查研究,积极推动农业和工业生产。他特别注重治淮工程,提出了“疏浚、复堤、蓄水三项工程结合进行”的治水方针。这一方针立足于安徽的实际情况,为淮河流域的防洪和农业灌溉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对改善当地经济条件和人民生活起到了显著作用。 在农业领域,曾希圣总结治淮经验,提出了“三改”方针,即改变夏秋两季的作物收成比重,扩大夏季种植面积;推广耐水和高产作物;倡导精耕细作以代替广种薄收的传统方式。这些措施为安徽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整体提升。 1956年,曾希圣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60年,他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和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任职期间,他在山东继续推动农业生产的改进,并注重地方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他还兼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为国防建设和军地协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1965年的秋天,成都的银杏树开始泛黄。曾希圣站在西南局办公楼的窗前,望着这座他即将开展工作的城市。作为新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然而此时此刻,历史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30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在整理办公室的那个下午,一份泛黄的《青年军人》杂志从档案袋中滑落。曾希圣的目光被这份已有些破旧的刊物所吸引。 翻开发黄的纸页,他看到了一篇署名"曾钟圣"的文章。这个名字,正是他的哥哥曾中生的原名。 曾中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他撰写的《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著作,为中国革命战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著作成为了红军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重要理论基础。 然而,就在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上,30年前,在四川北部的卓克基(今属阿坝州马尔康市),曾中生因张国焘的错误决定而牺牲。这位被后人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36名军事家之一的杰出将领,在革命事业最需要他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 时光飞逝,曾希圣在担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期间,曾专程前往卓克基凭吊。站在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上,革命先烈的事迹依然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历史会记住那些为革命事业奋斗和牺牲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永远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