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一个解放军少尉副连长脱下军装,按18级干部标准转业到福建地方,在厅属建筑公司任保卫科干事,拿着66块钱的月工资,经人介绍,次年娶了一个仙游的姑娘,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小日子 。 1956年的夏天,那时的中国正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收官阶段,百业待兴,到处都需要建设人才。作为一名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少尉副连长,李文祥接到了可以转业的通知。 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福建省作为沿海重要省份,也在积极招收转业军人充实各个部门的建设力量。 经过慎重考虑,李文祥选择了转业。按照当时的政策,他被确定为18级干部,这个级别在当时属于基层干部的中等水平。 1956年8月,他正式脱下了穿了多年的军装,收拾行囊南下福建。相比中原地区,福建的气候温润,空气中总是飘着淡淡的海腥味,这里的一切对李文祥来说都很新鲜。 来到福建后,李文祥被分配到一家厅属建筑公司。建筑行业在五十年代中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负责承担各类基础设施和民用建筑的施工任务。他在公司担任保卫科干事,主要负责工地的安全保卫工作。66元的月工资在当时是一个不错的收入水平,相当于普通工人工资的两倍左右。 1957年的春天,在建筑公司附近的菜市场,李文祥遇到了来自仙游县的陈宝珍。陈宝珍带着典型的闽南女子特点:善良朴实,勤劳持家。她不仅精通闽南美食的烹饪,还会制作各种传统小吃。经过热心人的介绍,两人开始相互了解,很快就确定了婚姻关系。 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李文祥的经历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从军人到建筑公司干部,再到农村支援者,每一个角色的转换都映射着时代的变迁。 1962年,正值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物资匮乏,农村更是陷入深重的贫困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文祥毅然决然响应党的号召,报名支援农村。当他咬破手指,将鲜红的血指印摁在报名表上时,那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带着妻子和一腔热血,李文祥回到了家乡范县。他的眼前不是丰收的田野,而是铺满盐碱、寸草不生的贫瘠土地;迎接他的不是富足的生活,而是连一顿饱饭都难以保障的父老乡亲。曾经在战场上驰骋沙场、攻城拔寨的他,这一刻却感到一种新的挑战压在肩上。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横下心对自己说:“如果连贫困都不能战胜,我还谈什么革命胜利?” 李文祥很快被推举为村里的大队长。这是乡亲们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的期盼。面对一片贫瘠土地,他日复一日地行走在田间地头,反复琢磨如何才能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当时,县里提出引黄河水种植水稻的号召,李文祥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改变北街村面貌的一个机会。凭借着在福建时积累的种稻经验,他主动担任稻改队长,带领村民修渠引水,开垦水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盐碱地硬得像石板,挖渠时常常需要耗费巨大的力气,而乡亲们一开始也对种稻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面对困难,李文祥率先垂范,带着妻子和村里的青壮年昼夜奋战。他们用铁锹一点一点地凿开盐碱地的顽固外壳,用汗水和信念浇灌出希望的嫩芽。几年后,北街村的水稻田一片绿意盎然,乡亲们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然而,李文祥并未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始终以简朴的生活方式示人,和村民们一起过着清贫的日子。即便1998年国家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他被确定为需要翻修住房的革命功臣之一时,他却拒绝了这份关怀。 他对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说:“我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既不漏雨也不透风,能住得下。国家的资源还是留给更需要的人吧。”这样的话语,既是谦逊的体现,也是他心系群众的真实写照。 即使在2011年,当民政局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粉刷了房子、安装了现代化设施后,他的第一反应却是埋怨:“早知道会这样,我就不离开家了。”这样的态度,让人看到一个真正淡泊名利的人,一个把个人需求放在集体利益之后的无私党员。他的生活简朴到令人动容:几十年来,无论乡村经历多大的自然灾害,翻遍救济名册,始终找不到李文祥的名字。他始终认为,困难群众比他更需要帮助,自己并不该额外索取。 李文祥这种淡泊名利的品质从何而来?是因为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他常说:“我生长在黄河岸边,我是黄河的儿子。”这句话并不仅仅是一种乡土情结,更是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黄河是生命的源泉,却也以浑黄的河水和湍急的水流象征着磨难和不屈。李文祥将这种黄河精神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坚韧、奉献和牺牲精神贯穿一生。 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贫瘠艰苦的农村,李文祥始终如一。他的选择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他的坚守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从未追求过显赫的名声或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是用朴实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是黄河的儿子,也是人民的儿子,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用一生的努力和牺牲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
1956年8月,一个解放军少尉副连长脱下军装,按18级干部标准转业到福建地方,在
鉴史忆往呀
2025-01-18 18:39:40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