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土皇帝”马步芳战败之后逃往沙特,其独子马继援20岁当上军长,晚年为汶川灾区捐款5000美元。 在民国时期的西北地区,马步芳可谓是一方霸主。他凭借军阀势力,在青海地区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掌控着青海、甘肃等地的军政大权。 马步芳出身于西北马家军阀世家,其叔父马麒曾任甘肃都督。这种家族的政治背景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929年,马步芳在青海地区正式坐稳军政首脑的位置,成为实际上的"青海王"。他通过军事扩张和政治联姻,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其统治期间,马步芳拥有10万人的军队,控制着青海全境和甘肃部分地区。他通过高额捐税和军事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 马继援作为马步芳的独子,从小就享受着显赫的地位。他12岁就被破格提拔为上校,这在当时的军界实属罕见。 马步芳为了巩固家族势力,不遗余力地为儿子铺路。在马继援18岁时,他就被任命为少将,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将军之一。 马继援20岁出头就担任了军长,统领一方军队。这种年纪轻轻就位居高位的现象,充分体现了马家在西北地区的特权地位。 在马氏父子的统治下,青海地区形成了一个半封建半军阀的统治体系。他们通过军事管制和经济掠夺,牢牢控制着当地的政治、经济命脉。 在抗日战争期间,马家军表面上打着抗日的旗号,实际却将主要兵力用于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马继援指挥部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在多地发生激烈交战。 1940年,马继援率部与新四军在皖北地区展开战斗,导致彭雪枫部队伤亡惨重。这场战役中,新四军损失超过5000人。 马家军在1936年底对西路军的围剿中表现出极度的残暴。他们采用断水断粮等非人道手段,对红军进行残酷镇压。 在西路军失败后,马家军对伤病员和被俘人员进行了惨无人性的屠杀。这些暴行在当地群众中造成了极大恐慌。 马步芳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开支,在西北地区推行高压统治。他设立多道关卡,对商贸往来征收重税。 马家军还通过强征壮丁的方式扩充军队,给当地百姓带来深重灾难。许多青壮年被强行抓去当兵,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 在经济上,马步芳采取了多种搜刮手段。他垄断青海地区的商品流通,控制物资价格,攫取巨额利润。 马家军还强迫农民种植鸦片,并垄断鸦片贸易。这种行为不仅毒害民众,还为马家积累了大量非法财富。 马步芳的私生活同样令人不齿。他在晚年时将年仅17岁的外甥女强行纳为小妾,这种乱伦行为引起社会极大愤慨。 在解放战争期间,马继援成为阻挡解放军西进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与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马家军在战斗中多次遭遇惨败,但仍然负隅顽抗。他们在溃退时烧杀抢掠,给当地百姓造成巨大损失。 随着解放军的节节胜利,马家军的统治区域不断缩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变本加厉地压榨民众,搜刮财物。 1949年解放军进军青海时,马步芳携带大量财物仓皇出逃。他经过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最终逃往沙特阿拉伯定居。 马步芳在沙特期间,靠着从青海掠夺的巨额财富过着奢靡生活。他在沙特购置了大量房产,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马继援则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成为台湾军方的高级将领。他在台湾军界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解放后,马家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势力被彻底摧毁。当地人民终于摆脱了马氏父子长期的压迫统治。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已经年迈的马继援从台湾汇出5000美元,用于地震灾区重建。这笔捐款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笔捐款体现了马继援的爱国情怀,试图为其"翻案"。但更多的人认为这点捐款无法抹去马氏父子的历史罪行。 近年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美化马氏父子的形象。他们淡化马家军的罪行,将其描述成"政见不同"的结果。 这种历史观点遭到了广大民众和历史学界的强烈反对。马家军在西北地区的暴行已经被大量史料和见证人证实。 马步芳最终在1975年客死他乡,葬于沙特阿拉伯。他携带出逃的大量财富成为历史悬案。 马继援则在台湾度过晚年,2007年在台北去世。父子二人的结局被认为是历史的必然。 马氏父子的统治给西北人民带来的伤害无法用金钱来衡量。5000美元的捐款与其说是善举,不如说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 在当代中国,对马氏父子历史定性已经形成共识。他们是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最臭名昭著的军阀之一,这一历史评价不应被歪曲和篡改。
“青海土皇帝”马步芳战败之后逃往沙特,其独子马继援20岁当上军长,晚年为汶川灾区
甜蜜游记
2025-01-19 15:50:57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