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驻扎在中山县第8区的抗日第3纵队,击落一架日本运输机。意外的是,飞机上不仅除日本海军大将大角岑生外,竟还有一名日本少将贺彦次郎。 1941年初,太平洋战争的阴云正笼罩在远东上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其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势力范围,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和战略部署。 珠江口一带的军事形势在此时变得异常紧张,日军不断增强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中国军队则在珠江口西岸建立了多层次的防御工事,并加强了对日军军事动向的侦查。 日本海军大臣大角岑生作为日本帝国海军的最高指挥官之一,一直密切关注着南方战区的战略布局。他主导了日本海军的扩张计划,并积极推动对英美荷等国在东南亚殖民地的进攻准备工作。 在广州,日军已经建立了重要的军事基地,这里成为了日军向南方扩张的重要跳板。日本海军正在加紧组建南太平洋舰队,计划以海南岛为基地,对香港、菲律宾和马来亚进行军事打击。 1941年2月初,大角岑生决定亲自视察南方战区,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做最后的准备。他选择了一架被称为"微风号"的大型运输机,这是当时日本海军最先进的运输机之一。 在珠三角地区,中国军队依托复杂的地形和水网,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第3纵队就是驻守在这片区域的主力部队之一,他们在中山县第8区设立了多个观察哨,密切监视着日军的一举一动。 日军的南进计划包含了多个阶段,其中占领香港被视为第一阶段的关键目标。大角岑生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视察海南岛的军事设施,并为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制定具体方案。 1941年2月5日清晨,天气状况并不理想,珠江口上空笼罩着大片浓雾。第3纵队的防空观察哨按照日常工作安排,在各个制高点执行警戒任务。 当时的防空观察哨采用了多点布防的方式,每个观察点都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观察员。这些观察员通过望远镜和收音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监视着空中动态。 就在上午,一架日本运输机突然出现在中山县第8区的上空。当时的能见度很低,日军飞机在浓雾中显得行踪诡异。 这架"微风号"运输机原本计划从广州直飞海南岛,但在飞行途中遭遇了强烈的旋风。飞机的引擎出现了故障,迫使飞行员改变原定航线。 由于天气恶劣,飞行员决定将飞机转向珠江口西岸的三灶机场进行紧急降落。然而,浓重的雾气严重影响了飞行员的判断,导致飞机完全偏离了预定航线。 第3纵队的防空观察哨发现这架飞机后,立即通过电话向纵队指挥部报告。观察哨的报告非常准确,包括了飞机的大致型号、飞行高度和方向等关键信息。 袁司令接到报告后,立即召集参谋人员进行分析。根据飞机的飞行轨迹判断,这很可能是一架迷失方向的日军运输机。 在确认这是敌机后,袁司令当机立断,下达了开火命令。第3纵队的机枪群接到命令后,迅速调整射击角度。 机枪群采用了分散布置的战术,在不同位置设置了多个射击点。这种布置方式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当日军运输机进入射程范围后,各个射击点同时开火。密集的子弹形成了一张火力网,封锁了敌机可能的逃生路线。 运输机在遭到猛烈射击后,很快就被击中了关键部位。飞机的一个引擎开始冒出浓烚,飞行变得极不稳定。 飞机坠毁后,第3纵队立即组织了搜索部队前往各个残骸坠落点。搜索部队分成多个小组,对坠机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 在主要残骸坠落点,搜索部队发现了多具日军军官的遗体。这些遗体的服装和军衔显示,他们都是日本海军的高级军官。 搜索人员在现场收集到了大量文件和物品,其中包括多份军事文件和个人证件。这些文件中有用日语书写的作战计划和军事地图。 经过仔细辨认,搜索部队确认其中一具遗体就是日本海军大臣大角岑生。他的证件和随身物品清楚地证实了这一点。 除了大角岑生外,搜索部队还在另一处残骸中发现了日本少将贺彦次郎的遗体。这两名日军高级将领的同时阵亡,对日本海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搜索过程中,部队还发现了多份关于日军南太平洋舰队的机密文件。这些文件详细记录了日军对香港和东南亚的进攻计划。 这些军事情报立即被送往上级部队,成为了研判日军战略意图的重要依据。情报显示,日军正在加紧准备对英美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发动攻击。 这次意外的战果,大大延缓了日军的南进计划。失去了海军大臣的指挥,日军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军事部署。 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珠三角地区。中国军民纷纷为第3纵队的战果欢呼。 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抗日军民的信心。它证明了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战术,即便是装备简陋的部队也能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第3纵队击落日军运输机的战例,很快被各部队学习借鉴。这次经验表明,加强防空观察和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性。
1941年,驻扎在中山县第8区的抗日第3纵队,击落一架日本运输机。意外的是,飞机
甜蜜游记
2025-02-06 17:58:48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