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16日,年仅14岁的乔治·史丁尼坐上电椅受刑,身高只有153公分,体重也只有40公斤的他因为没有相匹配的刑具,承受了巨大的痛苦,4分钟后死亡,而70年后,他被证实是无辜的。 1944年的美国南部,种族隔离制度仍然牢牢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南卡罗莱纳州的阿尔克鲁小镇,一条铁路轨道将整个城镇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区域。 白人区繁华富足,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黑人区则破旧衰败,居民生活在贫困与歧视的阴影之下。 这里的黑人被严格限制在自己的区域内生活,他们不被允许踏入白人区半步。而白人则拥有绝对的自由,可以随意出入任何地方。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司法系统也未能幸免于种族歧视的影响。从警察到法官,从检察官到陪审团,几乎清一色都是白人。 1944年3月24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两名白人女孩骑着自行车出门寻找西番莲。11岁的贝蒂·珍·宾尼可和8岁的玛丽·艾玛·汤玛氏最后被人看见时,正在询问14岁的黑人少年乔治·史丁尼关于花的位置。 第二天清晨,两个女孩的尸体在黑人区的一处山沟中被发现。法医检查发现,她们的头部都遭受了重击,其中贝蒂还遭受了性侵害。 警方的调查从一开始就带着明显的偏见。他们完全忽视了案发现场的诸多疑点,比如血迹稀少表明这可能不是第一案发现场,尸体应该是被转移过的。 仅仅因为乔治的家住在发现尸体的山沟附近,加上有人证实看到他与女孩们交谈,警方就将其认定为最大嫌疑人。整个审讯过程不到一小时,其中充满了威逼和利诱。 警方声称获得了乔治的口头认罪,但始终没有书面供词。他们在乔治家中发现的一根普通铁轨钉,被武断地认定为凶器。 乔治·史丁尼的家庭为了给儿子辩护,变卖了所有家当。他们倾尽所有聘请的白人律师,却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始终保持沉默,没有提出任何有效辩护。 面对死刑判决,史丁尼家已经无力支付高额的上诉费用。这个贫困的黑人家庭,在种族歧视和经济困境的双重压迫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死刑判决书生效。 史丁尼的父亲因为儿子的案件失去了工作。整个家庭在社区的压力下被迫搬离了居住多年的家园。 在等待死刑执行的一个月里,年仅14岁的乔治被关押在离家160英里外的监狱中。这个未经世事的少年,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死刑犯。 1944年6月16日,死刑执行当天,乔治被带到了南卡罗莱纳州的死刑执行室。这个为成年死刑犯设计的电椅,却要用来处决一个身高仅有153厘米、体重只有40公斤的少年。 执行死刑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乔治太矮小了,根本够不到电椅上的头盔。他们不得不用《圣经》垫高他的身体,才勉强让他的头部能够触及电极。 即便这样,为成年人设计的面罩对乔治来说依然过大。第一次通电时,面罩从他的脸上滑落,执行人员不得不暂停处决过程重新调整。 第二次通电时,面罩再次滑脱。这一次,执行人员没有停止。5380伏的高压电流持续了4分钟,直到确认乔治死亡。 整个处决过程充满了技术性困难,这些本应用于成年罪犯的设备,在处决一个未成年人时显得如此不合时宜。然而,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乔治死后,当地媒体对这起案件的报道重点放在"司法公正得到伸张"上。白人社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恰当的判决。 史丁尼家族在这起案件后遭受了长期的影响。他们不仅失去了一个年幼的孩子,还背负着巨额债务,在社会歧视下艰难度日。 乔治·史丁尼案从一开始就存在诸多疑点。受害者姐姐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时的证据并不足以证明乔治就是凶手。 案件中的物证存在明显矛盾:没有在受害者身上发现任何与乔治有关的DNA证据,凶手需要相当大的力气才能造成受害者头部的致命伤,而瘦小的乔治明显不具备这样的力量。 1988年,美国作家戴维·斯托特出版了小说《卡罗莱纳秘辛》,这本以史丁尼案为背景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发生在40多年前的案件。 小说的出版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起司法不公事件。媒体开始深入调查案件细节,揭露了当年审判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2004年,史丁尼的家人再次为他提起上诉。然而,这次上诉依然没有得到司法系统的重视。案件似乎将继续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 直到21世纪初期,一本意外发现的日记彻底改变了案件的走向。这是一位已故白人居民的临终忏悔日记,详细记录了他杀害两名女孩并将尸体转移到史丁尼家附近的全过程。 日记的出现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警方被迫重新调查这起案件,但调查进度异常缓慢。直到2014年12月17日,距离史丁尼被处决整整70年后,法院才正式宣布他无罪。 1964年,美国通过了《民权法案》,在法律层面上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然而,史丁尼案的平反过程表明,即使在法律改革后,种族歧视的阴影依然存在于司法系统中。
所以你连奴隶都不如咯[扁嘴]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