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邓世昌牺牲前留下的照片,也是他唯一一张存世的照片,实属不易,因为都被撕成几瓣了。 邓世昌出生于广东番禺的一个世代耕读之家,自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他在1849年出生,幼年时期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南方,这段动荡的岁月让他对国家安危有了深刻认识。 1866年,17岁的邓世昌考入广州水师学堂,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学堂期间,他表现出过人的航海才能和军事天赋,很快就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邓世昌被选派到福建船政学堂深造。在那里,他系统学习了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海军战术,为日后在北洋水师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875年,李鸿章看中了邓世昌的才能,将他调入北洋水师。初到北洋时,邓世昌从普通军官做起,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管理能力,一步步晋升。 在北洋水师服役期间,邓世昌参与了多次远洋航行任务。他带领舰队多次往返于中国沿海与日本、朝鲜之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1888年,邓世昌被任命为致远舰管带,这是北洋水师最为先进的巡洋舰之一。上任后,他严格训练士兵,勤勉操练,使致远舰成为北洋水师中战斗力最强的舰船之一。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邓世昌就已经预见到了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他多次向李鸿章上书,建议加强军备,增加训练强度。 二、黄海海战中的关键抉择 1894年9月17日,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战。北洋水师最初采取了防御性的作战策略,试图利用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的厚重装甲抵御日军攻击。 日本联合舰队采取了分进合击的战术,其舰队分为主力舰队和游击舰队两部分。游击舰队凭借速度优势,不断对北洋水师进行骚扰和切割。 战斗进行到下午三点时,战场局势发生了重大转折。日本舰队成功将北洋水师包围,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 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此时遭遇了严重危机。由于桅杆被击断,定远号无法发出指挥信号,导致舰队指挥一度陷入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舰队的主力火力都集中在了定远号身上。虽然定远号装甲坚固,但持续的炮击仍对舰体造成了不小的损伤。 此时,致远舰所处的位置恰好在北洋舰队的左翼。作为一艘3000吨级的装甲巡洋舰,致远舰的火力和防护能力都处于中等水平。 邓世昌观察到日本舰队的游击部队正准备从北洋水师的阵型缝隙中突入。这个战术如果成功,将使北洋水师的阵型彻底瓦解。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世昌做出了突出致远舰的决定。他的目标是日本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这艘军舰是日本游击舰队的核心。 致远舰开始加速向吉野号冲击时,日本舰队明显慌乱了。多艘军舰改变航向,将火力集中在了致远舰身上。 致远舰在冲锋过程中,右舷的鱼雷发射管被击中,引发了剧烈爆炸。舰体开始进水,但致远舰仍然保持着向吉野号冲击的方向。 邓世昌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他的家人收到了一张他在出征前不久拍摄的照片,这是目前仅存的一张邓世昌照片。 这张照片在战后曾被撕成几片,但被后人精心收藏和修复。照片上的邓世昌身着北洋水师制服,神情凝重而坚毅。 与邓世昌壮烈殉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济远舰管带方柏谦的选择。在致远舰沉没后,方柏谦下令济远舰脱离战场,成为清廷后来以临阵脱逃罪处死的代表性人物。 邓世昌的事迹在当时就被广泛传颂。山东民众为了纪念他的忠义精神,在成山岭上为他修建了祠堂,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 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虽然在装备和火力上处于劣势,但仍有将领展现出了可贵的牺牲精神。超勇舰管带黄廷勖誓与军舰共存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也不离开战场。 邓世昌的照片在甲午战争后多次被复制和传播。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一位军人的形象,更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军人气节的象征。 在战后的历史记载中,邓世昌最后时刻的细节被完整保留。他的仆人刘忠试图用救生艇救他,他的爱犬也在海中咬住他的衣袖想要救他,但他都予以拒绝。 邓世昌的牺牲引发了全社会对军人职责和荣誉的思考。他的照片被军校收藏,成为教育后辈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现代军事教育中,邓世昌的事迹仍然是重要的教材。他用行动诠释了"军人以服从命令、献身国家为天职"的精神。
1894年,邓世昌牺牲前留下的照片,也是他唯一一张存世的照片,实属不易,因为都被
甜蜜游记
2025-01-19 15:50:58
0
阅读:18
风之子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